农家子弟怕种田,总想鲤鱼跳“龙(农)门”,这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农村人的共同理想了。说起种田,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煎熬,着实让人害怕,这可以说是我发奋读书的最大动力源。然而,如今回到家乡农村,我发现种田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不要说“脸朝黄土背朝天”,很多农民甚至都不再下地,照样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得有声有色。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农民已经习惯通过购买农业机械服务来替代自己劳动。农业服务规模化替代土地经营规模化,使小农实现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
种着一亩三分地,却通过购买农业机械服务来替代自己劳动,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就是这看似不符合经济学逻辑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的身边:我老家在江西吉安的一个小山村,吉安山区农村的土地不多而且分布零散,大约户均耕地面积在6.5亩左右,我家村庄的情况稍好,但也不会超过户均8亩地。与许多农村一样,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但这些年陆陆续续有40岁左右的中年劳力返回家乡,耕地流转的情况不是太多。大多数农户是自己种着自己家的承包地,或者至少种上几亩口粮田,剩余部分再流转给愿意种田的本村种粮大户。我们村里也有一户种粮大户,但流转的并不都是本村的耕地,而是从周边村庄外出打工的农户的承包地中,零零散散聚集流转到近100亩耕地。为了减轻收割季节的辛劳,或者避免那时遇到用工荒,他买了一台收割机。没想到的是,村里有了这台收割机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拿着镰刀下地割稻子了,全村的稻子都由这台收割机来提供服务完成水稻收割任务。现在村里人种地,用直播替代插秧,用收割机替代人力,农活只剩下施肥喷药,之后就等着收成。购买农业机械服务使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渐行渐远,从而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完全没有改变土地承包性质的前提下,摆脱了土地的束缚。
家乡出现的这一现象让我一度感到困惑。经济学上说农民都是理性人,会特别在意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决策。按照这个道理,农户在家种田是选择自己劳动还是选择购买农机服务,要看购买服务所节省的劳动能否带来比支付的服务费更高的收益,如果不能,就会宁愿自己劳动而不购买服务。但是,从我家乡的情况来看,似乎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当然有一部分农民是因为在外打工,打工收入比种稻收入更高,不能在家耽搁太长时间,通过购买农机服务一方面不耽搁打工赚钱,另一方面有可以确保自家的粮食有保障,因此非常乐意购买农机服务;还有一部分农户是因为在家的基本上是老人,没有能力下地自己完成稻谷的收割任务,在外打工的晚辈通过支付农机服务费的办法,既避免了家里老人的辛劳,又不至于使承包地荒废,还确保了过年过节一家团圆时的粮食供给;也有一部分农民是因为家庭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有较强的支付能力,相对于劳动节省成本,闲暇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毕竟下地收割稻子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劳动,因此会通过购买农机服务替代劳动来获取闲暇。上述这些情况符合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能够很好理解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会购买农机服务来替代自己劳动。
但我好奇的是,在我们家乡的小山村里,除了上述情况之外,即便是那些平时不外出打工,也根本不存在要赶快收割完稻子之后去忙别的事情的农户,也会选择购买农机服务来替代自己劳动。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全村农户在购买农机服务的行为决策中表现得如此高度一致呢?在调研中我发现,这跟农村交易中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赊销方式有关。费孝通先生说中国是“乡土性”的,因此在本乡本土的村民之间发生的交易,大多数是以赊销方式进行的。赊销是一种信用,这种信用能够使农民在银行借贷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获得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不仅如此,赊销也对农民的行为决策形成影响,因为赊销使本应完成的即期支付,变成了远期支付,改变了农户的心理预期。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对待即期收益和未来收益时,会选择即期收益,所谓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因此,面对即期就要下地干活带来的损失和通过购买农机服务带来的闲暇,人们会选择闲暇,但如果购买农机服务需要立即支付费用,人们就会权衡付费的痛苦与下地劳动的痛苦哪个更大。但赊销就不一样了,即期的闲暇不需要与即期付费的痛苦同时发生,让付费的痛苦移到了将来,这样就使得人们会作出先选择享受闲暇收益。通常来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总是美好的,总相信未来一定能够赚到今天购买闲暇的费用,因此大多数人都会在即期享受闲暇和未来支付费用的权衡中选择前者,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村民们会如此高度一致地选择购买本地的农机服务了。如果农机服务不是来自于本村,采用赊销方式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通常需要即期支付,农户购买农机服务的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他们会权衡即期支付的痛苦与即期劳动的痛苦孰大孰小。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在收割机跨区域作业中,一边有许多收割机在路边排队,一边农户宁愿自己下地干活的情形在现实中会大量存在。
不过话要说回来,农民对于赊销中未来支付的痛苦并不是完全不在乎的。如果完全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渠道,经过一两次支付到期拿不出钱来的折腾之后,购买农机服务的热情也会下降。这些年来我老家农村的农户之所以能够持续地购买农机服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农户之间有了某种专业化分工,村民彼此之间的交易频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增加了各自支付的相互对冲机会,导致各自需要真正支付的现金大大减少。在我们的村子里,我弟弟酿家烧酒,表弟做腐竹,还有做鱼丸,做豆腐,养耗猪等等,村民们今天我去你家要两瓶酒,明天你来我家要一点腐竹,后天我帮你用收割机把稻子收了,到了年底各自对冲之后结算剩余,落在每一个人身上所需要支付的现金跟交易额相比都是非常小的一个数目。正是基于这一点,农民在收割季节敢于预期未来自己有支付能力,因此也就可以大胆作出购买农机服务的决策。
很显然,农户积极购买本地的农机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力支持了购置农业机械的种田大户降低运营成本,促进了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对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是十分有利的。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理解这个问题,那就是农村“乡土性”提供的“赊销交易方式”,事实上是发生在农村内部的一种“内生金融机制”,它很好地解决了小农户走向农业现代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正规金融制度约束,让每个农户有能力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闲暇自由。阿马蒂亚.森说,“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那么,农户通过购买农机服务获得的闲暇自由自然应当看做是农民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正如前面所说,这种发生在农村乡土中的“赊销方式”能够得以维持与延续,关键在于农村越来越深入的专业化分工,各家各户都在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然后进行交换。交换频率的增加,使赊销的未来支付有了对冲机会,减少年底的集中支付给农户带来的压力。也就是说,赊销方式的延续,得益于乡村创业的兴起,没有乡村创业活动的支持,赊销方式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地方政府在当前的各种整治整理过程中,一定不要不分青红皂白一拆了之,这对乡村创业环境造成的破坏后果是难以弥补的。我们需要很好地保护村民自发形成的创业热情,要像呵护新生命一样去呵护每一个乡村创业者!
作者系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广西特聘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庄园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