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李昌平:金融乡建与财政乡建

[ 作者:李昌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07 录入:王惠敏 ]

土地整合的故事

赵家村和钱家村都存在大量土地撂荒现象,原因是水利条件差、土地高低不平、每户几亩地分为几块。因此,不便于耕种。政府给两村各1000亩的土地整理的项目,每亩整理费5000元。

赵家村的办法

公开招标,招来工程公司机械化施工,平整土地。总预算500万元,支付招标成本和转包提成后,用于工程的实际费用不足400万元。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农户找出种种“不公平”理由阻止施工,扯皮拉筋,额外支出了50多万元。整个工程干下来,花光了政府给的500万元,村集体还负债了50万元。土地规模经营的目标也没有实现。

钱家村的办法

以政府500万元为种子资本金,引导村民1:1入股500万,成立资金初始规模达1000万的“钱家村土地银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连片整理土地,发动群众自主投工投劳整理,做到一组一块田。以小组为单位再把整理好的土地对市场公开发包,价高者得,但内部人优先。土地租金按每户在册的承包地面积分配到户。农户可以用在册的承包地在“土地银行”抵押贷款,每亩可抵押贷款2万元以上(土地租金为800元)。种田大户也可以经营权或农产品在“土地银行”抵押贷款。

“土地银行”的利息收入按股分红。

钱家村把土地整理好了,规模经营实在了,还借机创办了一个资金规模达千万级的自已的“银行”,每年能给村民提供千万级的贷款--增长3000万元以上的GDP,实现了一举多得!

对于钱家村村民而言,一亩田一年800元的租金收入是重要的,但一亩能抵押贷款2万多元的"财产权利"才是更重要的!讲清了这个道理,村民对创建"土地银行"是非常积极的!

精准扶贫的故事

赵家村和钱家村都是二千多人口的大村,都有5%左右的贫困人口,有的因天生残障智障所致、有的因病因教所致、有的因事故所致、有的因经营失败所致、有的因孤寡老弱所致等等。政府很重视这5%的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每个村给1000万(人均5-6万),限期2010年全部脱贫致富。

赵家村的办法

2005年,政府给赵家村派出了扶贫工作队。扶贫工作队釆用了如下的办法:第一,先把5%的贫困人口识别出来--精准到人,经过反反复复的摸底调查评议复查公示之后,确认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70户,200人。第二,给每户发30只羊羔,每户约1万元,共70万;第三,给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第四,给贫困户修房子,每户补10万元;第五,建70个扶贫大棚,投入140万元。经过5年艰苦卓绝的努力,2010年,赵家村庄严宣告从此消灭了贫困。

到2016年时,政府派人去回访赵家村,发现:70个扶贫大棚因为蔬果价格波动大,2012年全面亏本,2013年就开始荒废至今;政府帮助修的房子大部分都是人去楼空;养羊的只剩5户,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部分村民有怨气。用2016年的贫困标准再次核定贫困人口,达到了8%。争当贫困户的人多了,好几户为此上访。2017年,政府决定派工作组进驻赵家村,财政再投入3000万,工作队立下军令状,确保赵家村在2020年永久彻底高标准告别贫困。这一次又建了更高标准的扶贫大棚,还有冷库!

钱家村的办法

钱家村在2005年也派去了扶贫工作队,带去了200万扶贫资金。工作队先用100万元做“种子资金”,引导乡贤和老人优先参与--创建“养老资金互助社”,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政府用100万元“种子资金”和乡贤“对赌”,乡贤出1万元敬老股金,政府就配套2万元敬老股金(上限100万元)。

养老资金互助社开业的时候,政府出资入股100万(由村两委代持股,其收益的50%用于敬老,另50%用于村积累),乡贤出资入股50万(收益全部敬老),每位老人出资5000元,200位老人入股100万元。还有30位老人因困难出资入股不足5000元,后由乡贤出资补齐。总计股金265万元。

钱家村养老资金互助社第一届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以乡贤和老人代表为主体的理事会。理事会把全村老人编成小组,把贷款指标分到老人小组,年轻人以承包地抵押贷款。第一年就产生利息收入35万元,每位老人年终分配1500元。当年积累8万元。

2006年,政府再向养老资金互助社注资100万元,设立“扶贫助残基金”,乡贤又配套了50万元,其收入用于救济本村贫困户和残疾人。此后,钱家村的敬老扶贫助残工作一直有声有色。2016年,政府再向“扶贫助残基金”注入资金300万元,新乡贤又配资50万元。2016年基金收益50万元,20户共得到了30万元的直接救助和5万元的货款贴息扶持。

2018年上半年,钱家村资金互助社给村民提供承包地抵押贷款1500万元,当年可实现利息收入150万,预计给老人分红70万元,每位老人可分配2500元;扶贫助残40万元。当年可实现积累40万元。

政府投入赵家村扶贫资金多,贫困户越扶越多,形成了争先恐后当贫困户的风气;钱家村扶贫资金投入少,贫困户越抚越少,形成了争先恐后当乡贤的风气。

钱家村:“村社组织+内置金融”=组织有效=金融有效=产权有效=信用有效=服务有效=内生动力有效=发展有效=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扶贫敬老助残有效。

赵家村:“村社组织+财政扶贫项目”=组织无效=金融无效=产权无效=信用无效=服务无效=……=扶贫无效。

壮大集体经济的故事

政府高度重视壮大集体经济。这几年政府帮助赵家村发展集体经济投入了500万,帮助钱家村发展集体经济也投入了300万。

赵家村的投法

一是整理河滩地300亩,种上了花椒,投入了150万元。

二是流转农户承包地办了现代农业园,投资了200万。

三是买了20台挖掘机,成立了一个工程队,投资200万元。

这三个项目总投资550万元,三个项目每年的总承包收入为15万元。其中、香梨基地每年承包费4万元;现代农业园每年承包费3.5万元;工程队每年承包费7.5万元。但由于每年都有各种“特殊情况”,每年都有承包者提出减免承包费的要求,每年实际收入不足12万。

钱家村的投法

钱家村不要上面给专项资金上生产经营性项目,而是要求政府出“种子资金”在钱家村“内置金融”中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以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政府统筹各项资金300万元,在钱家村内置金融中设立了“钱家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

第一年,300万元放贷,村集体实现利息收入30万元。

第二年,村集体又在“内置金融”中设立“房屋银行”,鼓励村民把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自留地等折价后以“长期存款”的形式存入“房屋银行”,再把“房屋银行”收储房屋的二十年、三十年使用权营销给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只需首付10%的租房费用即可获得农民的宅院+自留地,其余90%的租金可向“内置金融”申请按揭贷款。村集体既帮助农民盘活存量资产--获得财产性收入;又扩展了内置金融服务功能及业务量--增加金融收入。

第四年,村里建立了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进入养老中心生活,把自家的房子存入“房屋银行”--以房养老。

第六年,村里住进了一百多户城市退休居民,破破烂烂的闲置房屋被城市居民改造得漂漂亮亮,每到周末,村里热热闹闹,村里的休闲服务业也发展起来了。

到第七年时,钱家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其中,利息收入50万,房屋和自留地溢价分成40万,统一采购服务获利8万元,旅游商品销售获利5万元。

钱家村发展集体经济,认清到了当下生产和产业过剩的现实,是资产资源金融化和服务金融化的发展思路。金融化的东西越多,收益也越多。现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果还是财政投入资金上生产性项目,很难成功,中国告别农产品短缺时代已久、 生产很难增收,农民拥有金融权利并运用好这个权利,是未来增收的主要途径!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故事

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指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对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好政策如何落实,切实把“服务小农户、提升小农户、富裕小农户”做出成效哩?

赵家村是这么做的

赵家村有400户小农,政府给了赵家村200万专项扶持资金。赵家村有个赵老板,赵老板有个柿饼加工厂,是农业“龙头企业”。政府把扶持赵家村400户小农户的200万资金直接投入到了赵老板的“龙头企业”,要求赵老板以“公司+农户”带领赵家村村民种柿子致富。赵老板根据政府的要求,把200万元分成400股,每户1股,400户小农成了“龙头企业”的股东。

第一年,赵老板的“龙头企业”给每个小农户分红400元。

第二年,赵老板说亏了,给每个小农户“分红”100元。

第三年,赵老板一分钱也没分给小农户。有小农户要求退股,赵老板不让,政府也不同意。

第四年赵老板还是没有给小农户分红,小农户骂赵老板是“骗子”,要求政府主持公道,让赵老板把200万“股金”退给农户。

钱家村是这么做的

钱家村也有400户小农,以种香梨为主业,政府也给了200万“扶小专项资金”。钱家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以这200万元为“种子资金”,给村里的老人每人配股10000元,引导村里的老人每人出资5000元,创建了钱家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初始资金规模300万元。资金互助社开业后,又吸收了部分老人的“优先股金”200万元,总规模达500万元。本村农户可以用土地、梨园为抵押在“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中贷款。

第一年,产生利息收入50万元,分给每个老人1000元,还积累了30万元。

第二年,“夕阳红”用30万元积累建了“夕阳红冷库”,农户把梨可以当存款存入“夕阳红冷库”--“夕阳红香梨银行”。如果农户香梨存入时的价格是每斤1元,存入1000斤梨,就等于存了1000元钱进入“养老资金互助社”,香梨销售出去后,给予本金和5%的利息。这样就避免了农户的倾销,由“香梨银行”统一销售能够卖出相对好的价格。当年实现利息收入和香梨利润150万元。每位老人分3000元,还积累了90万元。

第三年又做了统一采购肥料等生产资料服务,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服务,提升香梨品质,注册了商标,把香梨分级销售,提升品牌价值。当年实现总利润250万元,给每位老人分红5000元,同时给各社员返利50万元,并积累100万元。

赵家村和钱家村,一个是老板带农户,把小农户委托给老板;一个有党支书领导小农户开展以信用合作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合作,把农民组织起来,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小农户增收空间,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把共同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建院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