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千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摘要: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是经济研究的重要主题。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千村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宗族网络对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决策具有负向影响,拥有更强宗族网络的农户购买商业保险的可能性和保费支出更低,即宗族网络抑制了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宗族网络对不同收入组农户的商业保险决策具有异质性影响,具体而言,对低收入组农户的商业保险决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高收入组农户的商业保险决策无影响。最后,金融教育培训能够有效缓解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发展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对构建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宗族网络; 商业保险决策; 替代作用; 家庭收入; 金融教育
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社会资本与商业保险研究”(CXJJ-2016-32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16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8.8亿,初步实现了“保基本”和“广覆盖”的目标。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城乡发展差异大等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城乡保障水平差距过大等现象仍然存在。2016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月平均水平已达到2600多元,而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居民每月平均领取金额仅为117元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仍处于较低水平,应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农户的生活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4)提出,要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养老、 医疗保险的补充作用,因此研究农户商业保险决策的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许多文献使用调研数据研究了我国居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家庭收入、教育程度、风险偏好和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居民的保险需求 。由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现象是保险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健康状况欠佳、年龄越大的居民越倾向于参加保险 。除此之外,社会资本也会对居民的参保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何兴强和李涛采用2004年广东省城市居民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以献血、捐款和社会工作等指标构造的社会资本促进了居民的商业保险购买行为 。宋涛、吴玉锋和陈婧使用农村的调研数据研究发现,农民的普遍信任水平越高,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越强 。
在研究影响农户商业保险决策的因素时,我们不能仅仅考察收入水平、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还应考虑我国农村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宗族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重要的组织,承担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开展的以“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与使用”为主题的“千村调查”项目数据,2014年超过10%的被调研村庄举行过宗族会议,这表明传统的宗族组织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实际上,宗族网络在乡村企业发展 、村庄公共品提供 、政治和经济机会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 、农户信用评级 、农村劳动力流动 、村庄收入分配 、平滑消费 和家庭融资 等诸多方面影响着农村社会的运行。作为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宗族网络是否影响了农户的商业保险决策,促进还是抑制了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在同一社会网络中,由于抵御风险能力的差异,高收入成员从社会网络中获益较少,更多地充当着资源输出者的角色 。宗族网络作为特殊的社会网络,也具有“振贫济乏”的功能,这种特征对不同收入组农户的商业保险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教育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那么金融教育培训对宗族网络的作用是否会产生影响?
对此,本文使用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千村调查”项目数据,以姓氏占比衡量宗族网络,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的“千村调查”数据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西藏地区除外)的农户情况,具有相当高的代表性。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非正式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主题。本文在农村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考察了基于宗族网络的非正式保险制度对商业保险这种正式制度的“替代作用”,有助于理解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二,现有文献在研究社会网络的作用时,较少关注社会网络对不同成员的异质性影响。针对宗族网络内不同收入成员获益不同这一特性,本文考察了宗族网络对不同收入组农户商业保险决策的异质性影响;第三,宗族网络的作用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金融知识逐渐普及的进程中,金融教育培训不仅促进了商业保险的发展,还有效缓解了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发展的抑制作用。此外,本文的研究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商业保险等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第四部分实证检验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决策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启示。
二、文献评述及研究假设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式制度还不够完善,非正式制度在社会运行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风险分担机制是经济研究的重要主题,因此非正式制度,特别是社会网络对实现风险分担的作用引起学者的关注。Fafchamps和Lund利用菲律宾北部村庄的调查数据发现,在遭受外部冲击时,来自亲朋好友的捐赠和借贷会增加,即社会网络的风险分担机制并不是作用于村庄层面,而是局限于亲朋好友范围内 。实际上,这种风险分担网络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理距离或者亲属关系,而职业差异或者收入相关性并不是形成风险分担网络的重要因素 。De Weerdt和Dercon利用坦桑尼亚数据发现,社会网络有助于食品消费在村庄层面达到完全保险,而非食品消费只能达到部分保险 。郭云南、姚洋和Foltz指出,宗族网络可被视为一种信用机制或担保机制,使得其成员能获得更多的私人融资,从而有助于农户实现平滑消费和风险分担 。Townsend使用印度南部三个贫困村庄的数据发现,家庭消费较少受到当期收入和支出的影响,即社会网络为家庭提供了保险 。Munshi和Rosenzweig指出,基于种姓网络的非正式保险制度是印度农村人口流动率低的重要原因。农村劳动力一旦进入城市工作,由于种姓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无法有效监督其行为,因此转移劳动力面临着丧失非正式保险的风险。只有当进城工作获得的收益大于丧失非正式保险的损失时,农村劳动力才会选择进城工作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正式制度对风险分担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许多文献研究了非正式保险制度和正式保险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功能上分析,非正式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具有风险分担功能,互为替代品,因此三者之间很可能存在“替代作用”或“挤出作用”。非正式保险制度通常先于正式保险制度而存在,因此可能会阻碍正式保险制度的发展。Jowett采用越南数据研究发现,非正式风险分担网络对自愿参与公共医疗保险具有负面影响 。范飞采用CHNS数据研究发现,以家庭馈赠为指标的非正式保险机制降低了医疗保险需求 。同时,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也存在替代关系。收入状况是影响参保决策的重要因素,支出水平较低的社会保险对低收入者更具有吸引力,因此通常会“挤出”商业保险。Cutler和Gruber采用CPS数据研究发现,由于Medicaid计划放宽了对孕妇和儿童的参保资格,在社会保险参与率大幅上升的同时,商业保险参与率却下降了,这意味着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具有“挤出作用” 。Gruber和Simon利用1996-2002年的CPS数据,用更稳健的方法再次验证了“挤出效应”的存在 。Rask和Rask使用NMES和其他数据也发现了“挤出效应”,这意味着社会保险降低了参与商业保险的激励 。
现有文献探讨了非正式保险制度的风险分担功能,并指出非正式保险制度和正式保险制度之间具有“替代作用”,但是鲜有文献直接考察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决策是否具有影响,从而促进还是抑制了商业保险的发展?宗族网络作为特殊的社会网络,嵌入农户的社会经济生活,是农户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虽然宗族网络的功能可能被部分地替代,但其在风险分担和平滑消费方面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由于路径依赖和文化惯性,即使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商业保险品种不断丰富的新形势下,农户很可能仍然会选择依靠宗族网络来平滑消费。同时,相比商业保险,宗族网络所提供的非正式保险制度具有便利程度高、信息不对称程度低和道德约束力强等诸多优势。综合上述观点,本文提出:
假设1 基于宗族网络的非正式保险制度对商业保险具有“替代效应”,因而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决策具有负向影响,抑制了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
由于非正式保险网络通常是基于收入或支出冲击来分配资源的,从而不同群体受益不同。在印度的种姓网络中,收入波动风险较大的农村男性从非正式保险网络中获益较多,而高收入群体从种姓网络中获益较少,这导致后者进城工作的意愿更强烈。实际上,Munshi和Rosenzweig根据1999年的REDS数据指出,在种姓网络中,捐赠者的收入比接收者的收入高90% 。这意味着社会网络的保障作用具有异质性,不同收入群体从中受益不同,其中高收入成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宗族网络也具有“振贫济乏”的作用,以明清时期徽州为例,富人有通过设置义田、义仓、学田等多种方式帮助弱势族人的传统 。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宗族的组织能力弱化了,但在社会压力下,高收入成员仍然承担着一些救济贫弱族人的道义,较少从宗族网络中享受到保障。对低收入成员来说,宗族网络内嵌于日常生活中,并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功能。参加商业保险虽然有助于实现风险分担,但是并不一定会减少低收入成员对其他宗族成员的转移支付,反而可能会减少低收入成员从宗族网络中获取的收益,因此宗族网络的存在可能会抑制低收入成员的商业保险需求。由此本文提出:
假设2 宗族网络对不同收入组农户的商业保险决策具有异质性影响,具体而言,宗族网络对低收入成员的商业保险决策具有负向影响,而对高收入成员的商业保险决策影响较小。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省略)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分析(省略)
(一)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决策的影响
(二)宗族网络对不同收入组农户商业保险决策的异质性影响
(三)进一步讨论:金融教育是否缓解了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发展的抑制作用
(四)内生性问题
(五)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与启示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决策的影响是经济研究的重要主题。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千村调查”数据,本文对宗族网络影响商业保险决策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得到以下结论:(1)由于基于宗族网络的非正式保险制度对商业保险具有“替代效应”,从而宗族网络抑制了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具体而言,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决策具有负向影响,拥有更强宗族网络的农户购买商业保险的可能性和保费支出更低。(2)在将样本分为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后,本文发现“替代效应”主要存在于低收入组农户中,而宗族网络对高收入组农户的商业保险决策无影响。(3)金融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还能缓解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发展的抑制作用。
本文的发现有助于理解传统的非正式制度与现代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户难以完全依靠外部制度实现风险分担和平滑消费。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网络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构建了有效的非正式保险网络,从而有效弥补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内嵌于农户社会经济生活的宗族网络仍有其生存空间,在风险分担和平滑消费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功能上的近似,使得宗族网络对商业保险具有替代作用,从而抑制了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但是在金融教育、金融知识逐步向农村渗透的过程中,宗族网络的风险分担功能逐渐弱化。
本文的研究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宗族网络相关的文献,也对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正式的保险制度,还应包括基于宗族网络的非正式保险网络。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仍较低,农户在遭遇重大意外事故时,往往无法通过社会保险来覆盖家庭意外支出。而由于收入水平较低以及农户对商业保险存在认知不足和信任不足等问题,农村商业保险覆盖率仍较低,商业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有待提高。在面临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不足的双重困境下,宗族网络以及其他非正式保险机制仍是农户重要的风险分担方式。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层次性。
虽然宗族网络的确为保障农户的生活水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宗族网络的保障功能存在较大的缺陷。第一,随着城镇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宗族的组织性可能会不断弱化,主要依赖于宗族网络来实现风险分担的农户的风险暴露程度会进一步加大;第二,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宗族成员提供的以私人借贷形式的转移支付仍要求借款人偿还,因此借款人的风险并未转移。从长远来看,需要构建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发展商业保险,政府应根据农户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金融教育,提高农户的金融认知,加强农户保险意识。同时,保险公司应简化保险理赔流程,增强农户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当然,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也是发展商业保险的重要举措。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