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在农村发展的机制方面,创新理念高人一等。”“我始终认为乡村不缺资源,缺少的是把资源搞活的机制。”“新乡贤不仅是能人,而且是乡村振兴潜在的机制建构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青年长江学者邓大才在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肯定了丰顺的改革创新与探索实践,并阐述了新乡贤的振兴功能。
“我小时候认为乡贤就是地主劣绅,乡贤就是坏人的代名词。”谈起新乡贤,邓大才首先指出过去一个“天大的误会”。邓大才表示,从广东的经验来看,无论是云浮、清远,还是珠三角的东莞、顺德等,宗族都起到非常好的社会建设作用。他由此认为,应该承认一个“惊人的事实”,即乡贤已开始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增量引领者。
哪些人是新乡贤?邓大才认为,新乡贤就是乡村的贤达、乡籍与本地的能人,包括乡籍的企业家、外出人员、本地离退休人员、村庄老党员干部。其中,外出的本籍人相对于本地的能人更为主要,因此他把新乡贤称为增量行动者、增量建设者。
邓大才提出,要改变对乡贤的刻板印象,需要把握新乡贤与老乡贤之间的三个区别。从利益来看,老乡贤是村庄利益直接相关者,新乡贤是村庄利益间接相关者,亦可说后者是村庄的荣誉者;从结构来看,老乡贤是村庄的必然组成部分,新乡贤是村庄的增量行动者;从功能来看,老乡贤是村庄的秩序守护者,新乡贤是村庄振兴的建设者。
“乡村振兴最缺的是什么?”不少人认为是缺钱。但邓大才提出,其实乡村最缺的一个是能人,“能够带领大家振兴乡村的能人”;另一个是机制,“振兴乡村的体制和机制”。“我始终认为乡村不缺资源,缺少的是把资源搞活的机制。”在他看来,新乡贤不仅是能人,而且是乡村振兴潜在的机制建构者。
邓大才指出,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有五大功能:一是引领者;二是投入者;三是乡村机制的建构者。新乡贤不仅带来新的理念、资金、发展,而且带来了新的机制;四是新生产、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新乡贤带来的新生产和生活方式能够给农村带来新的改变。像清远、蕉岭等地的新农村建设中,都发生了这方面的改变;五是乡村的治理者。
邓大才表示,新乡贤有这么多功能,但不同的新乡贤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发挥所有的功能,“有些投资,有些组织,有些吆喝,有些提供信息等,要发挥各自的作用。”
如何让新乡贤发挥最大作用?邓大才提出,要建构四个机制:一是新乡贤的吸引机制。如何把他们吸引到乡村中来?很多乡贤都想落叶归根,把他们引进来了之后,会促进乡村的发展。二是新乡贤的遴选机制。梅州、潮汕地区有大量外出的华侨、华人,这么多乡贤怎么选进来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做贡献?遴选机制非常重要,要把最好的、最优秀的、最有带动作用的乡贤遴选出来。三是让新乡贤发挥作用的机制。四是新乡贤发挥作用的配合机制。
邓大才提出,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乡贤较少,或没有乡贤的地方怎么办?第二,乡贤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规避?”从我们目前的调查来看,新乡贤发挥的正面作用远大于负面作用,当前还未看到负面作用,但仍值得思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农村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