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效”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具体要求和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奇教授认为,当前中国的乡土社会呈现出诸多新特征,要求乡村治理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即建设平衡、高效的生态文明社会,寻找乡村治理的平衡点。
在刘奇看来,当前乡土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无论怎么变,我的结论是,以乡为基点的活动范围不会变,以土为基础的生存依托不会变。为什么叫乡土社会?主要是源于这两个问题。”刘奇说。
刘奇认为,在乡土社会呈现出诸多新特征这一背景下,要想实现“治理有效”这一目标,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农业文明时代的特点是低效、平衡,工业文明时代的特点是高效、失衡。“今天我们要建设的新的文明形态是生态文明社会。但不是狭义的自然生态,还包括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新的文明形态。”
如何建立这样一种文明形态?刘奇指出,必须借鉴农业社会平衡和工业社会高效的经验。其中,工业社会的高效要注入现代理念、现代技术、现代设施、现代人才等现代元素。农业社会的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一个是乡村治理寻找一个平衡的结点——乡贤。
“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乡贤的价值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很明显。”刘奇表示,古代乡绅和乡贤基本是重合的,在皇权不下县的时代背景下,乡土治理主要依靠乡贤。他们在“官-绅-民”治理结构中起到了缓冲作用,上承国家权力意志,下能集合老百姓的诉求,从而实现了国家与社会、公域与私域、官方与民间的有效对接。“今天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比较理想的方式。”
那么,如何培育新乡贤?他们从哪儿产生?刘奇认为,主要有三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离退休的干部职工,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第二个群体是有着优秀家训、家教和家风的名门望族的后代,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第三个群体就是新富阶层,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从这三个群体里面培养出的新乡贤,共同合力打造乡村振兴战略,会产生强大的新活力、强大的新动能。”
刘奇指出,叶落归根是中国传统文化。城乡二元制度实行以后,乡村资源单向流向城市,农村成了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人们“谈农色变”。但是,经过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乡村已经不是过去的乡村了,今天的乡村已经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投资创业、诗意栖居的理想地。在这样的背景下,离退休人员回乡成为新乡贤有几个基础:第一个是叶落归根的文化传统;第二个是光宗耀祖或者造福乡里的价值实现;第三个是城市多病的逆向推力,养生养老的价值需求;第四个是交通通讯的快捷便利。“但是离退休人员返乡还面临一些制度障碍。比如,集体建设用地能不能提供住房,医疗、社保等方面能不能实现有效衔接。”
刘奇认为,能够产生新乡贤的第二个群体是有着优秀家训、家教和家风的家族后裔。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应该把这些积淀挖掘出来好好发扬,成为一个地方道德走向的引导。
“第三个群体就是‘新富阶层’。”刘奇表示,富不一定贵,有钱有权不一定贵。什么是贵?“过去对贵族精神有一个不太正确的理解。贵族精神的对立项是痞子流氓,不是平民百姓;贵族追求的不是吃好穿好,而是自尊、自律和社会担当。因此,我希望今天的‘新富阶层’有这么一种贵族精神。在富了之后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新乡贤。”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农村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