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刘奇:田园综合体的社会意义

[ 作者:刘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19 录入:实习编辑 ]

  中国农村是“中国乡愁”的载体,也是“中国问题”的载体。田园综合体,是一个值得开拓探索、常议常新的“百年立论”,它“背负青天朝下看”,超越时空,启迪思维;是一个需要世代实践、薪火相传的“世纪命题”,它“横看成岭侧成峰”,拥乡抱城,孕生百业。超越西方文明的价值标杆,城乡一体,绿色发展,再造农业文明,直取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田园综合体当是肩负使命的“基础单元”。

  一是三生融合的统一体

  三生融合,就是生产不离生活,生产、生活不离生态。三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打造出高品质的生活、高效率的生产、高文明的生态。中国的农业和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农业不同,后者的农业是生产型的,虽然也有一部分产品自产自销,但是主要目的是获得生产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赚钱是它的主要方向。而中国的农业重点是生活型,主要是解决自身的生活需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眼下许多农产品受到重金属、化肥和农药的污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发展生态农业,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以健康的生活、和谐的生态为目标宗旨。反过来说,舒适的生活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现在还有好多地方在“撤村并居”,赶农民上楼,而完全不考虑农民的生产环境及其意愿,有违基本的常识,已经衍生出诸多的问题。只有综合考虑农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使之互助互利,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放眼世界,庄园生活、庄园经济飞速发展成庄园外交,到庄园会晤已经成为国际交往的最高礼遇,这应是田园综合体努力的最高境界。

  二是城乡重构的新生体

  城与乡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的夫妻关系,各有分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少了谁都不行。但人类社会城乡关系对立的历史已十分漫长,实施城乡二元制度以来的中国城乡对立尤甚。市场经济的历史恰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同时也可以说是农村衰落的历史。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写到,“从农村中生长出来的都市因繁荣而脱离大地,人类便也失去了灵魂,从而走向衰亡之途”。马克思也曾预言,在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之后将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

  针对这一问题,关键是如何建设符合人性的城乡共融的生活场所。国外有个现代城市理念就是“田园组团”和“建筑组团”交叉展开,堪称城乡融合的典范。中国是一个农村大国,农民大国,农业大国。即使我们城镇化率到了70%,仍然有4亿~5亿农村人口,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城乡全部的人口总和也仅为4.5亿。这也就是说,我们搞了七八十年的城镇化,农村人口绝对规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不断增加。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城镇化的本意是居民不论在哪里生活都能享受到与城市相同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田园综合体是城乡共享的开放型社区,而非今天中国的城市,只是城里人的城市,农民无权进入。尤其在城市病加剧的背景下,人们发现,身处田园才是最宜居的环境。

  三是功能整合的多元体

  一个完整的田园综合体应该包括六大功能:食物保障功能,就业收入功能,原料供给功能,旅游休闲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文化传统功能。忽视了田园综合体功能多元性,正是市场原理优先造成的典型偏见,完全以工业生产的经济逻辑来看待农业,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特性,以及农业的产业特性就被无视。土地和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农业就会完全胜出,像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农业和农村将只能是衰败。在一个合理的田园综合体里,这些功能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在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生活价值上获得均衡的人类“生的空间”。

  四是健康中国的养生体

  当下中国人的健康状况是,前期糖尿病1.5亿,糖尿病患者1.15亿,高血脂1.6亿,高血压2.7亿,肿瘤年发病380万,死亡260万,肾病过亿。小康之后人们的最大追求就是健康。健康中国有三层含义:一个是国家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和长寿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第二个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就是要有健康理念,配备完善的健康服务条件,以及基本的健康保障。第三个是一种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要求把健康列入国家发展首位的战略目标,实施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田园综合体紧紧围绕健康中国这一核心做文章,体现这三个方面的价值意义,可以预言,它不仅能够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三增目标,还能够向着“人民增寿”的四增目标拓展。

  五是休戚荣衰的共同体

  田园综合体应打造四个层面的共同体。

  第一层是利益共同体,没有利益的共同体,其他便没有依托。

  第二层是情感共同体,有了利益共同体,要培养共同的情感。情感相通,才能巩固共同利益。

  第三层是文化共同体,所谓文化共同体,就是要有相同的价值观。有的人是想“捞一把”就走,但有的人就想将其作为一个事业,价值观不同就很难合作。

  最后在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才能打造成命运共同体。按市场规律生成的田园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将围绕共同的利益超越自我,在更深广的时空里,思考共同的价值,建立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和谐共处、平等共生的紧密关系。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乡镇论坛 2017-07-1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