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将2017年定义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再无疑问。
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优化产品产业结构。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标志着国内小麦、水稻、玉米等三大主粮将向着“调优”整齐发力,在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的主要目标下,提升主粮供给品质。
小麦:强筋弱筋市场需求强 种植风险高
近年来,随着国内面粉消费热点由中低端面粉向高端粉、专用粉转变,国内强筋弱筋小麦需求量持续提升。但小麦主产区多执行普通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并无政策的特殊照顾,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较强,再加之优质小麦产量低于普麦、且田间管理繁杂、效益不高,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并不高。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研究预测部部长、小麦分析师申洪源表示,国内强筋小麦一般用作添加以增强普通面粉品质和做面包的专用粉,弱筋小麦则主要用作加工饼干、糕点等。“以强筋小麦为例,国内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还不能满足全国需求。一方面,强筋小麦品种退化比较严重,优质品种推广难以跟上。另一方面,对于农户来说,强筋小麦麦种相对较贵,而单产却不如普通小麦。一旦遭遇不利天气影响,很容易降低小麦品质和加工企业收购积极性,农户种植风险高;而在好的年景,如果没有企业的订单收购,也很容易跟普通小麦一样纳入政策性收购,体现不出价格优势。”申洪源对粮油市场报记者说。
据介绍,近些年来,虽然各地政府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优质小麦种植,但由于优质小麦对生长条件要求较为严格,人力、物力投入成本较大,而政府对优质小麦缺乏扶持政策。一直以来,国内优质小麦产量增加较慢,加之生产和收购中没有做到单种、单收、单储,优质强筋小麦品质难以得到保障。
申洪源表示,总体来看,相比于强筋小麦,弱筋小麦被关注度更少,市场潜力也更好。重点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一方面要在品种研发上做更多的努力,同时还需要构建稳定产业带动体系,通过企业订单种植的带动,引领农户更大面积地种植符合其市场价值的强筋弱筋小麦。
水稻:优质稻米受青睐 品牌建设得重视
随着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优质稻米越来越受到追捧,国内各优质稻米主产区对当地稻米品牌建设更是不遗余力。其中,“吉林大米”品牌的快速崛起被业内誉为“吉林大米现象”,又被专家称作“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样本”。
吉林省粮食行业协会会长李福升告诉记者:“中央一号文件如此明确的提出发展优质稻米,对吉林优质稻米产业和‘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是一大利好,也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数据显示,2016年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59万亩,其中玉米面积5567万亩,比上年减少332.58万亩;水稻面积1215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能够增加,无疑得益于这几年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拓宽了大米销售渠道,提高了水稻种植收益水平。
“吉林大米”品牌建设高度重视对大米品质和档次的提升,在推广市场反响较好的稻花香、长粒香、小町等品种的同时,还开发出口感、品质俱佳的圆粒香品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吉林大米精品系列,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粮食需求。
品种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品牌。基于此理念,吉林大米产业联盟发起成员之一的松原粮食集团,将集团业务上延至育种环节,联合国内18个水稻育种科研院所打造了“中国北方粳稻种子硅谷”。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优质稻米产区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说明国家给予国内优质稻米产区高度重视,给吉林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和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松粮集团将有6万吨水稻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种子硅谷基地的面积和科研院所的数量,除松原外,在白城、四平、通辽等地设立3个分基地,不断提升稻米品质,塑造吉林大米、查干湖大米品牌。”松原粮食集团董事长宝蒙权对记者说。
据介绍,目前吉林省内大米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和开展订单农业,实施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自有基地面积由品牌建设初期的130万亩扩大到210万亩,增长了61.5%,占全省水稻播种面积的17.3%,种植的无一例外都是优质品种水稻;中高端大米产量由初期的8.5亿斤增加到12亿斤,增长了41.2%,占全省大米产量的15%。
玉米:继续减面积 加快去库存
过去的一年,受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影响,玉米市场价格一路下行,国内玉米市场生产经营形势愈加复杂,结构性、区域性供给矛盾不断凸显。
据了解,2016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了超过3000万亩,非优势主产区种植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中国玉米产量在保证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实现12年来首次下降。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区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2月3日召开的农业部全国春管春耕暨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视频会议再次提出,今年要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扎实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力争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2017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仍将持续调减。
国内玉米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粮食安全存在结构性隐患,粮食财政负担沉重,玉米如何加快去库存亟待解决。
中国玉米网首席分析师冯利臣认为,2016年,东北三省一区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得到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的生产补贴,其中黑龙江企业补贴300元,吉林和内蒙古补贴200元,辽宁地区补贴100元,为东北产区玉米去库存做出较大贡献。2017年,东北部分饲料企业也将步入补贴之列。
“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这些都将成为东北玉米就地转化成产品的生力军。”冯利臣认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调,小麦、稻谷、玉米等三大主粮怎么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主任唐仁健指出,首先是调优结构,突出“优”字。此外,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瞄准优质专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粮油市场报》2017年02月07日B01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