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说: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必须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国务院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95号文件。
从中央到地方均强调质量安全控制及追溯体系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政府机构、消费者三方良性互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现今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域又该如何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及追溯体系?
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基础是规模化和标准化
一个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要做到持续发展,首先要有规模,其次是有标准(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继而才有品牌。目前,由于经济、交通等问题,县域农产品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完善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体系,政府监管也缺乏手段。
多数地区以政府信用背书产品信用
目前多数地区还是以政府信用背书产品信用,政府补贴和政策更多倾向产品营销端,跨越标准建设和制度建立,直接进入所谓的品牌文化建设。对区域产业发展来说不异于拔苗助长。若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能准确找到责任主体进行处理,也无法快速有效召回问题产品。
追溯平台标准缺失且存在问题
从目前调研数据看,全国范围内调研40个县,大多没有完善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标准缺失尤其严重且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调研范围内9家县域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也基本存在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的追溯流程、缺乏标准、缺乏相应完善的管理制度……
县域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追溯体系必要性
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有效范围和时机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爆发体现为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当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时,若不能及时控制,就会上升为区域性乃至行业性事件,并逐渐扩散到国家范围。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控制的最佳时机是区域性的控制。
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形成的临界点
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始于品质,终于品质。农产品消费具有地域性特征,绝大多数农产品是在本地范围内消费。因此,保护品牌效应最佳范围为区域性保护措施。及时获取区域范围内的质量安全事件,采取相应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的损失降之最小,并保证问题农产品的最大数量召回。
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预警的最佳节点
县域农产品监管是与最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最为接近的环节,是最为接近产业链的节点。因而是应急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时间的最佳节点,也是充分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最佳时空节点。
县域如何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追溯体系
产业调研,制定标准体系
政府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及追溯体系前,应对产业进行充分调研,在了解产业特性及需求的条件下,委托相关专业人员根据产业特点研制科学的标准体系。
建立有效可执行的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可执行的管理制度,以追溯系统为工具连接区域内监管、检测、执法等业务。充分调动农业、商务、质监等部门及生产经营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建立覆盖农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等的全程追溯业务模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业新闻网 2016-1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