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城归”群体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
厉以宁说,“城归”是指外出到城里打工的农民,经过七八年甚至一二十年的积累,有了储蓄和技术,因农村需要人而返回农村。
经过他们的调查,“城归”群体已经达到1000万人左右,占外出农民工4000万人的四分之一。
厉以宁一行曾去浙江杭嘉湖一带调查。在考察中,厉以宁一行发现最明显的是“城归”的出现。
嘉兴市汇报给全国政协的材料显示,土地确权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比是3:1,土地确权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1.9:1。厉以宁说,城乡收入比大幅下降是因为农民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外出务工的农民将土地作为财产租给别人种。而宅基地确权也为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做出了贡献,例如农民可以将宅基地上的四层楼拨出两层楼租给外地人,房租收入大幅增加。
“城归”如何给当地带来变化?厉以宁一行发现,陕西汉中地区的西乡县,由于南水北调的丹江口水库由此开始,沿岸的化肥、农药都被限制使用,当地农民转种茶树,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发展林业。
厉以宁曾经看过农民自己办的学习班,成员主要是农场主的第二代。“第二代现在年纪也渐渐大起来了,将来要接父辈的班,他如果没有农业基础,接什么班啊?”厉以宁说,“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没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旧的人口红利没了,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
厉以宁指出,中国的发展到十八大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在于中国意识到农民工的供应赶不上需求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有质量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大,如何把技工留在城市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去年的一场教育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中,苏州市教育局局长一上台就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刚刚通知的好消息—苏州市民工留城采用积分制。他说,这是一个大变化。因为农民进城哪怕二三十年、职务已经成为技术骨干了,但户口仍然是农村户口,技术民工会开始动摇,外地就会去挖人。积分落户考虑年龄、工龄、技术水平、所获奖项,如果分数够了,立刻解决全家人留在上海的难题;分数不够,就继续做工作,再等两年。这样人心就稳住了。(经济部编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青在线12月3日(记者 李晨赫)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