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分群施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 作者:罗赟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8 录入:吴玲香 ]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对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分类施策,实行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增收。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专家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差别化收入激励政策,针对特定群体分类施策,调节收入分配机制,在凸显市场化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使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得到相应回报,带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社会公平。

经济新常态下更应缩小收入差距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收入分配结构呈现向好趋势。但是,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我国的经济处于转型时期。那么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面临哪些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财政增长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新常态面临着产业转型问题,在对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去产能的同时,也需要培育一些具有新的增长潜能的企业或行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正在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为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冯文猛也指出了一些在产业调整过程中,可能影响收入分配的情况。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将对一部分淘汰人员产生影响,他们的收入将会受到挤压,增收会出现问题,这为缩小收入差距制造了障碍,且由于在产业调整中会出现一些结构性失业,部分人群收入降低的风险还会增加,这种变化客观上会增大收入分配差距。

二是在产业调整中会出现一些新的产业,这些新产业是朝阳产业,其发展潜力更大,新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增长幅度较快,但这会加大新增行业和一般行业之间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此外,新常态下进行的产业调整,可能会引起一些产业和行业内,比较大规模的失业或是再就业的风险,这种风险也会对整个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带来比较大的冲击,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现象。因此,经济新常态下更应缩小收入差距。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室助理研究员向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强人力资本回报,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做到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回报,凸显市场化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是具体落实调节收入分配机制,促进社会公平的难点。

差别化收入激励政策 发掘特定群体增收潜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李克强总理也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为激发重点群体的活力,此次《意见》针对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等七大群体实施激励计划,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

之所以选择特定群体实施增收激励计划,冯文猛认为,这些群体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这些人群具备比较高的增收潜力。例如,在农业人群当中,这些新型农业主体代表了农业发展方向,在整个农业生产活动中,理应能获得比较高的收入,其存在着这种增收潜力。二是这些群体现在的收入结构不是特别好,没有获得和他的技能相匹配的收入。收入水平不合理,需要给其作一个调整。

而向晶认为,此次《意见》提出的七类重点人群,是我国技能劳动者和具有较好人力资本的代表。虽然这些人群或许没有囊括全部,但是其人群范围和识别度还是很高。如果使劳动者人力资本(技能和经验等)得到尊重,行政制度阻碍市场价值的体现得到改善的话,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知识水平、智力程度的肯定,也会让劳动者们更专业和专研,形成匠人精神”“大师的良好社会价值。推动我国以人力资本驱动经济增长的实现。

在《意见》中针对这七类不同的人群,分别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激励计划,实施差别化收入分配政策,意图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但如何使激励计划做到不吊胃口、不养懒汉,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性。对此,冯文猛表示,要把所有的保障措施、激励措施落实到实处,就要从根本上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且在调动个人积极性之后,使个人劳动能够得到一个合理的回报,并且使这一过程成为一个良性循环。此外,政府应当要创造一些条件,促使人们通过积极参与市场劳动来获取收入。

向晶认为,要缩回行政的手,让市场来自我调节。她表示,此次《意见》中的七类重点人群中,除科研人员和基层干部基本上属于我国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外,其他人群参与市场价值分配的程度相对较高。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更多的是减少区域、地方上行政制度对人才流动的钳制。

而科研人员和基层干部的改革力度更多的是在国家行政体制本身,这涉及到人员的激励方式和淘汰制度的确立,以及该建立起什么样的考核机制,考核的内容是关注简单的指标数值(如GDP、贫困人员数量、科研经费、项目级别等)还是工作质量本身。这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最困难的部分。

有效落实六大支撑行动 带动城乡居民增收

为了更好地激发重点群众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此次《意见》在对特定人群制定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的同时,实施六大支撑行动(就业促进行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托底保障行动、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行动、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行动、收入监测能力提升行动)。这将为实现城乡居民增收提供服务支撑、能力支撑和技术支撑。向晶认为,此六大支撑行动可归纳为两种方式:一是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水平,增强收入增长幅度(前两大支撑);二是通过规范税收体系,切实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后四大支撑)。

冯文猛表示,要使这六大支撑行动真正落到实处,为城乡居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持,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完善基础信息。因为要使六项支撑行动落到实处,必须获得一个准确而全面的信息。例如,对于提升能力、提升保障等,应当掌握这一提升群体的具体情况,弄清对象需要什么,要依据具体的信息来制定相关实施方案。我们了解到,在过去,因为对一些基本信息掌握不准确,使得很多政策效果不是很好,很多努力没有用到实处。

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行动方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在落实工作中把实施目的和效果统一起来,明确实施主体,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再次,对于实施效果要做好一个动态的评估工作,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为各项行动落实效果,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估。这样做可以使在各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修正。

向晶表示,一方面是需要多部门协同,如工商、税务、民政等协同,建立起全国一体化的个人和家庭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这为实现我国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改革提供先决条件,最终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纳税的方式,提高政策实施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企业和个人对就业者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激发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劳动者的技能和工作匹配度,减少摩檫性失业,稳定就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2016-10-2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