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们在探讨规模化之前,先大致看看整个国家发展趋势:中国经济这些年来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每年的GDP增长速度都保持在6.9%-14.3%之间。(如图)国民生产与生活条件也迈向了新的高度。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太多加上历史原因,在经济增长的环境下仍然存在一个经济上的短板,那就是农业。如果8亿农民每人的年收入能达到一个普通白领的收入….你可以脑补下这样的画面。
所以,传统的农耕模式早已不再适应现在农业的发展需求。显而易见,传统农业就是赚不到钱,不然2.74亿进城农民工是怎么出来的数据。现在农村留守的劳作者也种不了那么大面积的土地,导致了大量的土地荒废、农业生产萎靡。怎么办?就是将这些撂荒的土地集中起来再利用,重新进行农业的生产经营;愿意进城市打工的,家里土地没有精力打理?没关系,可以流转出去给那些农业大户,不光得租金,还能享受部分股份分成。现在下农村看看,许多土地基本都流转出去,形成了规模化经营的局面。而规模化经营也让土地撂荒问题得以解决并且有效的缓解粮食安全问题。
多年来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在农村、户籍等全面改革下也逐渐的打破。农村户口也在试点地区一步一步的成为居民户口。以后农民这个词也许就会消失,或者农民就成为一种职业,而非是一种身份。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的是新型职业化农民,那样的农民才能发挥出土地应有的价值,才能在规模化经营中取得卓越的成效,才能一步一步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强调一点,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是适度规模化,多年的实践证明,盲目的规模化发展必然导致经营者亏损、农民失地失家、农业改革失败。所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即在保证土地生产率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使每个务农劳动力承担的经营对象的数量(如耕地面积),与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实现劳动效益、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那么土地的适度规模化后,农民会不会就都失业了,都被淘汰了?
其实不然。假如中国农民数量有8亿,我们来算一笔数据账: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要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10年后上一代的老人们逐渐走入暮年,新生代则成为新的崛起。传统农村思想是多生孩子,但现在随着观念的改变,基本上都是生一胎或者二胎。对于新生代的培养并没有以种地为生思想传授,而是尽可能的学习知识,接受高等教育。从这一现实状况来看,起码有2亿则不会因土地的规模化而有所影响,反而会因此而受益。
剩下的6亿,都算是青壮年的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在今年的时候有2.47亿都会在城里谋生活,土地规模化并不会让他们失业或者淘汰,他们也会在其中得到土地所带来的流转租金和分成。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大力推进家庭农场、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的建立,是国家在农业改革中的战略方针。当农业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说就能完全的机械化、智能化,农业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口做支撑,否则就不会发展成一个体系完备的产业。如科幻电影里演的那种高智能机器人化,基本不现实,所以剩下的3.5亿农民会有新的出路,难道搞休闲农业的就不要清洁和餐饮?这里就有超过1亿的人从事这些新经营项目。剩下的2亿农民的就业问题听起来很严峻,但这些人中会不会有人去创业、有没有人是手工艺人、农村360行就会因为土地规模化经营而完全断绝了传承?创业带动就业,如果其中有一个人能从事手工编织工艺品创业、农产品浅加工等能带动几个人就业?当然,还是会剩下一部分农民面临”危险“的境地,但国家在推动规模化的进程中会让这一部分农民淘汰吗?答案是否定的。当前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按“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60%,预示着仍将有1亿以上的劳动力从农村流失出去。因此,听起来很危言耸听的论断,其实并没有可靠的依据。
三农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历史演进,任何一个朝代的改革如果不考虑的广大人民的利益,损失将不可估量。所以,无论怎样的发展与变革,保护农民的利益,都会排在所有政策施行的最前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聚土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