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陈锡文:不能以人口城镇化替代城镇化

[ 作者:陈锡文 黄姝伦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30 录入:吴玲香 ]

核心观点:不能以城镇化为由,降低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如果农民在农村享受到的基本服务和城市没有什么差别,而且更喜欢农村的生活,可能就没有必要进城了

928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出席央广“中国乡村之声”主办的“大国基础——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时表示,应加快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使公共资源投入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这是资金问题,“也是思想认识的问题”。

他表示,不能以“人口城镇化”替代“城镇化”。不能以城镇化为由,降低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钱不够,往哪儿投?

陈锡文指出,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首要的问题,显然是资金问题。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城镇人口的比重是17.9%。但去年年底,城镇人口的比重,已经提高到了56.1%。相对而言,农村的人口,成为了较少的一部分,只有43.9%了。在资金不够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天平的倾斜。

可是“钱不够,往哪里投?”,这就涉及到了认识问题。

他表示,长期以来,对于公共资源配置,很多地方很多干部有“重城轻乡”的观点,造成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再加上严格的户籍控制,所以农民长期以来,很难享受到由公共财政资源提供的公共资源,这是一个大问题。

不能以“人口城镇化”替代“城镇化”

陈锡文认为,原则上来说,通过城镇化来解决“三农问题”是对的,但如果具体到,把农民都转移到城镇去,使他们成为城镇居民,才能享受公共服务,这个思路就值得再讨论了。

他说,中国是有13亿7千万人口的大国,目前农村户籍人口仍占六成,常住人口占比超四成,这样的结构下,欲让大多数人进城,少部分人留在农村,和当前城镇化本身的发展态势,“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并且,新增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在减少,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下,城市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继续容纳大规模的劳动力,虽然这或许是阶段性的。

总的来看,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规模依然庞大,所以要把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性地投入。他预计,到2020年,留在农村的人口,不会低于5亿,到了2030年,也不会低于4亿。

陈锡文表示,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能以人口城镇化来替代,更不能因此作为理由,来降低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

“农民有权自我选择是进城还是留在农村。如果他们在农村享受到的基本服务和城市没有什么差别,而且更喜欢农村的生活,可能就没有必要进城了。”陈锡文认为,这种思想,特别是2010年后,在农民中,有更大的影响。

应保持农村活力

陈锡文表示,城乡之间的差别,有的是可以消除,有的是不可以消除的。收入差距、公共服务的差距是可以消除的,农村和城乡间不同的功能,是不能消除的。城市是积聚人才、财富,带动地区和国家快速发展的地方,而农村是提供基本生活必须品、农产品,以及生态环境产品的地方。

不可替代的农村,如何才能保持生机勃勃的活力?目前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已经到了要“加快思考、认真解决”的程度。

“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现代农民。对于农民来说,要有一种特殊的基本公共服务,就是培育现代农民。”陈锡文表示,怎么对农民提供必要的职业基础服务,让他成为优秀的农民,这是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需要考虑的大问题。同时,对农民也要进行思想、文化教育,让他们接受新的思想,比如互联网、环境卫生、身体健康。这些也应该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

“要使在中国的未来,农村更加美好,城市更加有效率,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到底是居住在农村呢,还是转移到城市。”陈锡文做结语道:“如果到了那天,我想,我们就跨越了小康,向中国的现代化有了更大的迈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财新网】(见习记者 黄姝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