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未来农业之路--生态循环农业

[ 作者:半农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0 录入:吴玲香 ]

“现代”农业黔驴技穷

二战之后,世界农业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表面上看起来农业是在高速发展,实际上无异于饮鸩止渴。我们使用农药除草剂来灭杀害虫杂草,害虫杂草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杀死抗药性更强的害虫杂草,就投入更加毒的农药与除草剂。随着害虫杂草的不断进化,总有一天会达到人类都无法忍受的程度,到时候我们人类该如何自处呢?

有的人寄希望于转基因技术,而这又和农药化肥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外在的农药喷洒;一个是内在的杀虫基因。难道内在的就不会导致虫子产生抗药性?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例子表明,因为转基因作物而出现了田间的超级杂草。更可怕的是,转基因作物是不能留种的,长期种植将会导致传统的农作物种子灭绝。长期以往,以后人类想回头都难。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类再这么自大下去,受害的只会是人类自己。

为此,我们应该探索一条更贴近自然,更符合自然的农业道路。

未来农业之路——生态循环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简单得说,生态农业就是一个在人为控制下以农业为基础的小自然系统。他具有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综合性、高效性等各种优势特点。在耕种过程中需杜绝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这农田六大害,以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来防治病虫害及田间杂草,替代所有的化学工业品。

生物防治:培育麻雀、青蛙、蜻蜓、瓢虫等农田益虫益鸟,他们会帮助我们消灭田间害虫;也可在田间放养鸡、鸭、鹅、鱼(水田),他们会帮组我们消灭田间的杂草;也可针对某种病害培育针对他的真菌,来达到治疗病害的目的。

物理防治:如在田间安设诱虫灯,诱杀可飞行的趋光性害虫;也可喷洒苦豆子、花椒等自然驱虫性植物的粉末;可借用中医的病理学对农作物病害调配中药来进行治疗;以人工除草等各种方法来达到防止病虫害与除草的目的。

人类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农药化肥也能种地正是因为那时候的生态环境好,有鸟、有青蛙、有野鸭、有蜻蜓、有蚯蚓、有各种各样的田间能手。那些野生小动物虽然也或多或少吃一点粮食,但相对他们吃的虫子和草籽来说,已经是微不足道矣。

生态农业所涉及的面积越大,则越好控制,反之则难以控制。生态,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多物种建立生态循环链方可称得上是生态。而耕种面积越小,物种生存空间就越小,建立完整生物链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如果千顷万顷(涵盖山地、丘陵、沼泽、湿地等非农田地)都实现了生态种植,那么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可以建立起来了,平均消耗的人力与物力相对十亩百亩来说,那是少的多。所以说,生态农业绝对不是特殊的、个别的小农田耕种,而是越普及越好,越普及生态系统越完整;越普及生物链越丰富;越普及病虫害越少;越普及产量越高。

田间轮作的作用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轮作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

() 有利于防治病、虫、草害

作物的许多病害如烟草的黑胫病、蚕豆根腐病、甜菜褐斑病、西瓜蔓割病等都通过土壤侵染。如将感病的寄主作物与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便可消灭或减少这种病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减轻病害。对为害作物根部的线虫,轮种不感虫的作物后,可使其在土壤中的虫卵减少,减轻危害。合理的轮作也是综合防除杂草的重要途径,因不同作物栽培过程中所运用的不同农业措施,对田间杂草有不同的抑制和防除作用。如密植的谷类作物,封垄后对一些杂草有抑制作用;玉米、棉花等中耕作物,中耕时有灭草作用。一些伴生或寄生性杂草如小麦田间的燕麦草、豆科作物田间的菟丝子,轮作后由于失去了伴生作物或寄主,能被消灭或抑制为害。水旱轮作可在旱种的情况下抑制,并在淹水情况下使一些旱生型杂草丧失发芽能力。

() 有利于提高地力维持养分平衡

各种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各不相同。如禾谷类作物对氮和硅的吸收量较多,而对钙的吸收量较少;豆科作物吸收大量的钙,而吸收硅的数量极少。因此两类作物轮换种植,可保证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避免其片面消耗。

()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谷类作物和多年生牧草有庞大根群,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绿肥作物和油料作物,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源。另外,轮种根系伸长深度不同的作物,深根作物可以利用由浅根作物溶脱而向下层移动的养分,并把深层土壤的养分吸收转移上来,残留在根系密集的耕作层。同时轮作可借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补充土壤氮素,如花生和大豆每亩可固氮68千克,多年生豆科牧草固氮的数量更多。水旱轮作还可改变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加水田土壤的非毛管孔隙,提高氧化还原电位,有利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过程,并可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半农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