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阮仪三:坚决反对假古董

[ 作者:王伟 阮仪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3 录入:王惠敏 ]

2016年5月13日,“中国特色小镇-原乡对话”在中国广东博罗县杨侨镇“万龟园”举办。中国非遗领军人物阮仪三教授现场作了主题发言,并接受特邀主持惠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副总编辑王伟先生现场的提问。

王伟:非常难得,这么生动的一课,我们以前没听过。一年以前要想象在这给我们上这一课,更加不容易,阮老师八十多高龄,思路这么清晰,这么热情洋溢,晚辈由衷敬佩。有两个问题,麻烦您回答一下。第一个,对社区营造,您有什么看法、期待和建议?

阮仪三:建议我们所有的建筑师们,很好地研究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并且考虑怎么传承特色。不能再去重复建造! 

我们反对假古董!所谓假古董,就是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工艺,现代的方法,去营建古代建筑的样式,为了旅游和其他利益的目的。我是坚决反对的!应该很好地研究中国传统古代建筑的特色与精华,利用现代的技术,进一步发挥起来。 

欧洲有很多房子——德国就是德国式的,法国就是法国式的。特别是北欧,荷兰、冰岛,一看就是国家的特色、民族的特色。整个巴黎城市中心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一百多平方公里,一百万人口在塞纳河圈圈里面,没动。按照中国的说法,“明清一条街”——巴黎不是明清一条街,是明清百条街。我们中国做到了吗?中国哪里还有明清一条街? 

昨天看到的龙华古村,第一件事情,认真地,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留,不要去包装。这当中有四条原则:第一条,叫做原真性。原来的东西,原本地、真实地留存;第二条,叫做整体性,要整体的,完整的保护。不是一幢房子,两幢房子,还包括周围的环境——路、桥、河、树。第三条是可读性,历史是可以读取的。唐宋元明清是可以读取的,要原式、原样保护,不要把唐宋元明清盖掉;第四条是永续性,永远可以延续下去。建筑是给人用的,应该让原住民继续生存下去。 

“原乡对话”,我一开头讲,这是很不容易的。原来的乡,是原汁原味的古镇。居民没有,就不是原来的乡。怎么让原住民留下来?

王伟:阮老师,我记住了,仿古建筑一钱不值。第二个问题,您对中国金钱龟之乡,杨桥镇,以后的前景与现状有什么期待和教导吗?

阮仪三:“金钱龟之乡”,是很好地抓住了地方的特色。金钱龟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的内容之一。抓住了以后,发展良好的企业,取得很好的利润,也能走向世界。

希望在打造历史环境的时候,认真地学习思考,找到一些真专家。现在很多人打着专家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建筑这个东西很讲究,拆掉了重建就是假古董。留住了认真修缮,修得好就是真古董。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再漂亮也是假的,一钱不值,今天作假卖钱骗人,明天发现是假的,就不值钱了。

我们的建筑,很有特点。前阵我们重新修改了文物法,习近平总书记讲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民日报的记者采写了很多全国专家的点评。我就说了一句话,现在这句话也告诉你们,希望大家共同来努力,“我们中国现在历史建筑没有保护法,只有文物法,成为文物才保护。有几样东西能成为文物?”

在龙华镇,我们看见的文物,里面单幢的几幢房子是文物,整个巷子不是文物。我告诉大家,在法国,1907年就有历史建筑保护法,1976年有历史城镇保护法。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历史建筑保护法,也没有城镇保护法。所以,我们现在的历史建筑,历史村镇,都没有受到法律保护。这一点,很难推进。当时温家宝当总理的时候,我当面问过他。他说“我们现在还不到时候。”我就不晓得什么时候是“到时候”。中国落后先进国家百多年,主要是理念有差距,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宣传舆论部门做点切实的宣教工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号地标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