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北京 昨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4次报告》在京发布。报告建议放开对大城市的人口限制,构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城市规模体系。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要注意的是大城市的中心区不得超过最优规模,比如北京中心区人口不应超过500万。
计算:
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
报告认为,原来笼统提出“限大扩小”政策难以落实,一方面,大城市在最优规模下仍然具有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在一些偏远地区,全面发展小城市既缺乏条件,也不具备可能。
据报告课题组计算发现,中国已初步显现出“哑铃状”的城市规模体系,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间小”。2014年,城区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50万-100万城市、50万以下城市、小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27.51:9.25:14.74:48.51。
报告提出,中国的城市规模体系也应该向“哑铃状”转变。中小城市受到双重挤压———和大城市相比它缺乏规模优势,和小城镇相比它缺乏成本优势和联系农村的优势,现实中目前不少居民直接跳过中小城市去到省会及中心城市买房是个很明显的表现。
倪鹏飞指出,应该重点发展大城市周边、城市群内的小城镇,实施差别化的小城镇发展策略。
报告建议重点发展一万个小城镇、一千个中小城市、一百个大城市、十个国家中心城市等。大城市、小城镇、中小城市人口比重各占1/3。
质疑:
人口转移怎能越过中等城市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则不同意“哑铃状”的城市规模体系。他解释,一般人口与产业要素转移的规律是有梯度的,在市场的作用下,人口往往是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小城市的顺序转移。
“怎么保证人口和产业要素越过中等城市,直接在小城市里集聚?”高国力认为,大城市和小城市(镇)承担一定功能、中等城市发达的“纺锤状”结构较合理。
排名
深圳综合竞争力第一
综合竞争力指数:深圳、香港、上海、广州、台北、天津、北京、苏州、澳门、无锡
可持续竞争力指数: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门、广州、杭州、苏州、南京、青岛
城市病指数:深圳、北京、杭州、温州、广州、济南、上海、西安、佛山、石家庄
房价收入比:温州、北京、深圳、杭州、福州、厦门、东莞、上海、西安、苏州
解读:1、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四个内地一线城市均排在城市病指数前十位。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中国城市在大型化的同时,城市病也愈演愈烈。2、整体来看,房价收入比较高的大城市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地区。温州房价收入比高达17.563,约为均值的2倍。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4次报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方都市报》2016-05-3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