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生态宜居小镇不能止于“生态宜居”

[ 作者:程必定 牛凤瑞 邓翔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7 录入:吴玲香 ]

主持人:记者王成栋 吴亚飞

嘉宾: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 程必定;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牛凤瑞;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邓翔

记者:小镇的生态宜居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

邓翔:生态宜居小镇的确不能止于“生态宜居”,那样的话,小镇迟早会失去活力和魅力,最终失去美丽。

其实,在生态宜居小镇培育新兴产业,就是一次转换发展动力的过程。这要求政府在产业选择上要有超前意识,早动手更好。这是小镇财力物力有限的现状决定的,只能比起跑、比速度。不过要注意,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搞同质化。

程必定: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要找到合适的路径把“绿水青山”变现才行。都说小镇的发展产业要有超前意识,如何超前,最好的出路就是给生态宜居小镇插上智慧的翅膀,通过科技密集型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培育,避免小镇空心化。

牛凤瑞:要纠正一个观点,把生态宜居小镇看成只是修污水处理厂、引进森林、淘汰落后产业,这是误读,或者是狭隘的解读。没有产业配套,无论多美、多宜居的小镇,都不可能走得太远。在发展产业时,要依托生态宜居这个底牌,把准脉、定好位,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色,小镇才能吸引人才、产业和资本入驻,才能培育新业态。

记者:小镇靠什么吸引人才?

程必定:当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正在持续升温。四川是人口大省、农民工输出大省,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创业风起云涌的当下,作为与农村、与生态、与自然最贴近的城市形态,小镇可以抓住机会“筑巢引凤”。

要知道,这部分农民工、大学生,既有眼界、技术和一定经济实力,又对故土有感情,在小镇培育新兴产业的最初阶段,可以从他们入手。牛凤瑞:小镇之所以迷人,除了生态良好、宜居之外,还在于它更有人情味、更人性化、更具人文关怀。在当下,小镇拥有更低的用工、用地成本,一旦再具备相当水准的软件,人才的到来就不远了。

记者:国内有哪些成型的经验可供借鉴?

邓翔:从省外的情况来看,培育新业态需要一定时间成本,这对于小镇而言是正常的。如何在这期间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我建议,省级层面应考虑出台一定的扶持政策,以帮助生态宜居小镇度过培育新业态的“爬坡期”。

程必定:沿海省份的做法是,生态只是底色,宜居只是招牌,文化、内涵、智慧才是小镇的引擎和加速器。举个例子,浙江的乌镇山清水秀,也很宜居,以往靠旅游打出名气,现在呢?更多是靠互联网产业,靠创新,靠江南水乡文化。

牛凤瑞:成熟的生态宜居小镇,往往选择把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做成产品、商品,输出相关文化与观念。这个前提是,各地要整合自己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观等,突出地域、人文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项产业布局和准备工作。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川日报2016-05-2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