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被视为国家之脊、群众之倚的骨干队伍,却存在着人员素质较低、工作有心无力等诸多问题,出现了不想办事、办不成事等现象,导致为国出力、为民办事效果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国泰民安,就要想方设法让乡村小官办好国家大事。
要加强保障让他们有才气。当前的乡村干部特别是村干部队伍中,不想办事、不会办事、办不成事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主要原因就是保障不力。首先是经济保障,村干部一年一万左右的收入远远低于青壮年外出务工收入,乡干部加上偏远补贴也与机关干部相差无几甚至低于后者收入,这从源头上把乡村干部变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人员自然是矮子当中找将军,素质较低也就顺理成章。其次是政治保障,“围着领导转身价翻几番,基层埋头干抬头不见天”这是一个极度荒谬却尴尬存在的现象,这也让乡村干部在政治上失去了动力,加之村干部三年一换,又催生了一年看二年干三年换的问题,干事热情极度缺乏。最后是培训、养老等综合保障,培训不经常、不规范,乡村干部特别是村干部退休待遇过低也是思想较散、能力较弱的诱因。因此,必须要在加强保障上做文章,将村干部的待遇提上去,适当调整任职年限,确保其稳定性,培训规范化、养老制度化,让村干部职位不再是一个“便宜货”,成为有识有力之士追逐的对象。适当区分乡镇干部特别是偏远山区干部与机关干部待遇,提拔干部时加大乡镇服务年限所占比重,让乡村干部职位成为“香饽饽”,优中选优。
要强化支撑让他们有底气。乡村干部是群众与上级的枢纽,办的都是上传下达中调的服务性工作,群众有困难有诉求就向上级报告,上级有政策有项目就协调落实,群众间有矛盾就调解纠纷,看似健全的体制却经不住群众的一句疑问:“你们乡村干部能干什么?”。其实,很多乡村干部遇到这个问题时很没有底气,群众想修路不敢答应只能请示,群众想改电只能请示,不敢表态成为了一种常态,上级安排有路就修路,安排有水就修池,修多大、修在哪乡村两级很少有话语权,说白了,乡村干部有的就是一张嘴,不能让群众感觉到实在的东西。因此,要强化支撑,固然不能无限扩大乡村权利,但在如此风气和严密的审计、审查制度之下,适当增大乡村权利,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既能保证权利运行在制度之中,又能让乡村干部办事有底气,适当的权利在更加熟悉情况的他们手中也会被运用得更有效率。
要优化环境让他们有硬气。十八大以来,中央整顿作风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绝大多数干部基本改变至少表面改变了自己的作风,特别体现在为民服务上,刁难群众的现象愈发少见,对待群众明显“软”了下来,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但事情皆有两面性,从严治党、治干确能打虎拍蝇,能让群众受益,绝大多数群众也顺应中央大势在风清气正的环境中积极投身于自身和国家建设,但部分群众随意发表攻击党的言论,肆意辱骂干部群众,甚至冲撞政府,部分作为与群众接触最为频繁的乡村干部在这个时候也选择了“软”,息事宁人,其原因就是不敢得罪群众,怕舆论声讨、怕挨处分。因此,要优化环境,无论是国家还是群众,对违法乱纪、刁难群众的干部都要严厉处置,但在干部仗义执言、依法行政的时候要做他们的强硬“后台”,无端乱访的要坚决驳回,有不当言论的要加以制止,有违法乱纪的要严厉打击,在保护基层干部群众的同时立标尺、树正气。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