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关于农民生计的调研报告之宁夏篇

[ 作者:张丽丽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23 录入:吴玲香 ]

从小在农村长大,算是对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发展比较了解,但这次很荣幸作为一名小调查员,使我更加对现今农民就业与生计选择,农村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调查过程中,我不仅仅收获的是15份调查问卷的详细信息,还有每个农民的故事。和农民交流时,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仿佛在看一部回忆录,一部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宁夏)生态移民搬迁户的荒漠改造史。

了解这次调查现状和感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所在调查村庄的情况。我的调查村庄是宁夏中卫市H村,H村所在的D镇目前大约有10万人口左右,D镇是古丝绸之路的一段,是中原进入边塞的交通要道,自1983D镇作为吊庄移民建设以来,从“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走”,发展到现在以枸杞、红枣、苹果、硒砂瓜为主的特色产业乡镇,D镇为Z县最大的扬黄灌区、第二枸杞大乡,也是周边最大的农产品、畜产品集散中心,是宁夏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最成功的移民乡镇之一,是宁夏其他移民地区的典范。宁夏通过采用异地扶贫搬迁的生态移民政策,如今使迁到这里的一些农民提早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些变化,一方面得归功于政策指导有方,一方面得益于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劳作,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是他们让荒芜的戈壁滩变成了绿洲。

以下几方面是我对这次调研现状的观察了解和自己的一些感受。

农业生产方面,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农作物有枸杞和玉米等,养殖类以羊、牛、猪等为主。那先了解一下枸杞,枸杞位居宁夏五宝之首,是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Z县是世界枸杞发源地,有600多年的枸杞栽种历史,也是中国枸杞最大的主产区,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枸杞之乡”。我们再来看看枸杞的生产种植过程,算是对这种特殊经济作物的认识吧。从栽种到结果,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栽种→发芽长叶→施肥→灌溉→修剪→结果(第一年栽植第一年就能结果)→采摘→晾晒(把枸杞铺在果栈上,晚上把果栈全部垒起来,第二天再一栈一栈抬开等待阳光照射,以此重复4-5天枸杞便晒干了)→把枸杞从果栈上收集起来→除掉叶子和黑果→装袋密封。果农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一直这样重复4个月左右,从每年的6月份到10月份,中间8月份到9月份枸杞修整,没有果实,主要是剪枝和施肥等。枸杞亩产700~1000斤不等,若不是受气候影响,可以一年四季摘枸杞。夏天,走进枸杞地,你会看到未摘的枸杞树一片红,摘掉枸杞的树一片绿,果农称枸杞是他们的“摇钱树”,也是固沙治沙的宝贝,这就是一个小果农的故事。以前种枸杞的农户不用外出打工便可以维持家庭生活开支,当村民都开始栽种枸杞,枸杞种植面积大了,产量也多了,枸杞收购商就压低价格,连续2年枸杞价格走低,果农也会算账啊,抛掉人工采摘费、肥料费等费用之后,几乎不赚钱了,一些果农就把枸杞树挖掉,种上玉米,外出打工。等过2~3年后看到枸杞价格又涨了,又开始种枸杞,于是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在枸杞交易过程中,当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会立马做出反映,而供给却不能立刻做出反映,枸杞的供给变动会出现“时滞”。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N.卡尔的蛛网理论解释,蛛网模型基于三个假设前提:①.从开始生产到产品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②.本期的产量决定本期的价格;③本期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由于枸杞属于农产品的一种,枸杞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同类枸杞的生产基本同时开始,同时收获,所以当地枸杞的生产过程比较符合蛛网理论。但如今这种现象消失了,当问农民现在为什么种枸杞少甚至不种了呢?还有种枸杞的意愿吗?农民的回答是,刚来这里时是个小伙子,现在都快成老人了,枸杞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光采摘枸杞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整个种植过程是相当复杂不易的,不修剪枸杞树,树就和杂草没两样,没有肥料,枸杞产量就低了,一亩地220棵左右的枸杞树,每一棵树都得精心照料,果农精力不如从前,所以会放弃他们的摇钱树。还有一方面就是,Z县建有国际最大枸杞交易厅,每年全国几个枸杞主产区都会把枸杞运到Z县来,贴上Z县枸杞的标签,把Z县枸杞纺锤形的身姿说成椭圆形的,再销往市场,导致中宁果农种植枸杞积极性下降。就和收购商把蔬菜运到寿光就是寿光蔬菜,把鲜花运到昆明就是昆明鲜花一样,这就是典型的“柠檬理论”,卖方欺骗了消费者对产品了解的真实性,这种结果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影响最直观的就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降低,农民收入降低会导致一些种植农户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作假,最终结果是食品安全问题。所以,一定一定要尊重农民,帮他们提高收入,绝不能伤害他们,他们是全中国最不计较默默付出自己劳动的人,他们的利益难以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就很难保证。

而就农作物玉米而言,最近几年玉米是当地农民的首选种植作物,一方面,玉米种植过程简单,省事儿,玉米抗旱,可以少灌几次水,节约种植成本。市场经济下,农业生产也商品化了,种子、化肥、灌溉用水等都有价格,农业生产时需要货币作为媒介来实现,不然农业生产就会停止。另一方面,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形成了“剪刀差”,和外出打工相比,农民会选择粗放式的农业种植方式,只要自家产的粮食够吃就可以了,不需要出售,其他时间用来在当地打临时工,他们一年外出打工挣得钱比种地多好几倍,所以农民把农民的角色不自觉的变成了农民工的身份,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所谓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论断,种地的人便是村里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调查过程中,除了学生没有看到村里一个青壮年。

养殖方面,在当地种植和养殖结合的农户家里,玉米和秸秆实现了零浪费,养殖户把自己种的玉米和秸秆收获后粉碎,有时候,自己家秸秆量不足时,就把没有养殖的农民家地里的秸秆买来,给羊和牛当饲料,牛羊粪还田,可以看到一种简单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这里不存在河南一些农村地区所谓的“上午烧秸秆,下午就拘留”的尴尬。在我调查的一户养猪的农户家里,大约有70头猪,猪圈是自己盖的,没有一处是政府补贴的,在调查过程中,问到调查问卷上面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信息时,户主和他媳妇儿就给我吐槽,说有好几次政府的人来家里要他们家的“一本通”,还要到猪圈去拍照,也没见过养殖补贴,农民家里随随便便就进来了。还有另外一家养羊的农户,他说之前有一次羊款补贴,只要是养羊的农民不管家里养多少只,每户只能有10只羊的补贴,多了不报。农民也说,自己搞养殖,又不是合作社,也没几个补贴款,自己就不指望了,一部分羊自己家食用,一部分买到集市上,现在羊市也挺大的,不愁卖不出去。说到羊市,养殖户告诉我,去年因为内蒙古羊冲击宁夏羊市,大量羊进入宁夏市场,导致宁夏本地羊感染瘟疫,严重影响了羊价,平时一斤羊肉20~30几元,去年12月份以前,羊价毛重一斤6.4元,超市羊肉14元左右,低于保本点以下,  一些养殖户无利可获。我调查的村子由于村里婚丧嫁娶比较多,农民也怕市场上羊肉有问题,村民自己家羊也就挺抢手的,没有用市场上的饲料养殖,给养用的是食用盐不是工业用盐,羊肉不腥气,价格比市场价高点,农民也愿意买。可以得知,农民对食品安全也是非常注重的。在12月份以后,快过年了,羊肉价格又回升了,养殖户也高兴了,一位养殖户说,不希望羊价太低,也不期望羊价太高,稍微合理就很满足了。

农村生活方面,村民对自家目前的生活水平都比较满意,所调查的农户当中,他们都说,现在温饱不愁了,自己家的日子自己过,家里的每件东西都是通过劳动换来的,家里缺啥能买就买了,所以比较满意。在农民家调查时,每户家里基本家具摆设齐全,比如,沙发,液晶电视,洗衣机等都有,每家宅基地面积都是按亩算的,特别宽敞,房子都是红砖瓦房,屋子里外贴有瓷砖,进去宽敞明亮,其中,一家的院子有3亩地大,除了人居住外,还有牲畜、家禽、秸秆、菜园、农具、车等占用宅基地面积,户主笑呵呵地说,等闲的时候在院子的一角建一个温棚,这样的话,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了。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交通便利,通往兰州和新疆的乡级公路和宝中铁路交叉,有定时定点的城乡公交,村民出门能坐上去往本省其他市县的定时班车。可以享受到便捷的电商下乡服务,像京东下乡,各个快递公司下乡等。饮用水以自来水和井水为主,没有自来水以前,村民使用井水,水源是黄河水,准确的说是扬黄灌溉,具体点讲就是固海扬黄灌溉工程,于19786月动土兴建,1986年年底竣工,其是“九五”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宁夏建设最早的大型公益性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水是生命之源,村民很感谢有这样的工程,,村民说,要不是有黄河水,他们早就搬回老家了,以前这里除了沙子就是梭梭树,没水根本没法生存。而现在村民不用井水,原因是灌溉的水渠经过镇上,镇上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都处理在水渠里,下游的人就不用井水了。电力设施稳定,村民居住区附近有电厂,用电需要电卡充值即可。

土地利用方面,以耕地和宅基地为主,以前耕作方式是套种间作和轮作(除枸杞地以外)最多,现在村民为了种植方便,除了枸杞地以外,以纯种玉米为主,这样方便在当地打工。还有当地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在250mm,以及各省协调过黄河用水量后,一年耕地灌溉次数就减少了,1996年左右,一个月灌溉次数是10~12天一次,2000年之后,一个月12~15天灌溉一次,最长时间20天左右,玉米抗旱,少灌溉一次也不要紧,种植过程简单。在各家田地水渠边种白杨树起到防风固沙和保护农田的作用,在水渠边村民也种少量的果树,如桃树,杏树等,在白杨树之间的空隙和地埂上种植黄花,黄花的根可以固渠,黄花的花可以获得一些收入,一斤晒干的黄花收购价在20块钱左右,这也是当地村民对土地利用的一种好方式,也体现了一种简单的林下经济。问到村民对自己家土地处理的意愿时,他们都希望自己种植。为什么会有这种回答呢?村民说,刚从西海固搬来时,这里是国家移民规划区,国家把地给移民推平了,高处盖房子,低处当耕地,但地里石头和沙子特别多,怎么办呢?为了种地和一点尊严(老家的人说,去戈壁滩的人就穷死了,去那里就成了乞丐),年轻又有耐心的两口子把地里的石头连担带抱的搬到地埂上,或太多了没地方放就挖很深的坑埋在地下,上面铺上厚厚的黄土,沙子太多的地方等有风的时候就用铁锹扬,慢慢的沙子就没了,就这样一天天石头地变成了美丽又平坦的耕地,村民实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愿望,一年下来还往老家运粮食,也摆脱了老家亲戚对他们的歧视,现如今尤其到了夏天瓜果成熟了,老家的亲戚就来了,说他们搬到了金窝窝,种啥有啥。有时候老家亲戚还跑来借钱,村民说,以前自己家揭不开锅时有人帮助过他们的都会借,但老家好多人现在不种粮食,全种树,也没多少收入,一天特悠闲,过着希腊人的生活,可能好借难还,还得考虑。和农民交流过程中,他们会不自觉的告诉我一些事情,当地政府把临近镇上的一个村子的耕地征了盖居民楼,然后再卖给当地村民,然而旁边没拆的农民家的院墙上还依然写着“以依法保护耕地为荣,以违法占用耕地为耻”,让人觉得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吗?一些有乡土情结的村民对我说,他们十分不愿意这样的方式,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命都留给了这里,地能产粮食了,农民口袋里富裕点儿了,又赶他们走,上楼了,啥都得花钱啊,没地种还要花钱,靠地吃饭的人跑到楼上靠啥生活呢。今年“两会”,总理作报告时讲到,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若没用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便成了一些当地乡政府用权力换金钱的工具。土地确权后,农民的土地可以入市交易,乡政府作为国家基层权力机构,依然会我行我素,当着地方的土地爷,农民手无寸铁,还是没折。在学习农业经济学时,我记得有一个“屠能圈”理论,讲的是关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是19世纪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屠能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到的,虽然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的,但对于今天利用土地的人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告诫大家土地利用不该粗放式,其作为稀缺资源,必须考虑土地使用后果的社会性,合理规划,严格确定土地用途才是关键。

还有,村民基本权利无法保障,也难以保障。权为民所用,农民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一部分,拥有参与发展的权利,在基层却表现是微乎其微。调查过程中,有位村民说之前有电网得从他们家屋子上穿过,他说屋子是住人的,电网通过住宅的话对他们身体不好,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是专家确认过的,不会有伤害。这个村民说了好几遍可不可以挪一挪,结果第二天政府怕村民滋生惹事,耽误工作进程,直接从县上请来一车黑警察(公安特警),拿着盾牌在他们家门前站了一排,他上有老下有小,不敢从大门出去,直到他们把电网架好了,但想想不怕也不行啊,自己命没了,家里人谁来照顾啊,可想而知,基层农民的权利谁来保障啊,基层农民能体会到权利属于人民吗?在修路、建基础水利设施、通电等过程中,村干部和乡政府要求农民交钱,你会说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属于公共事务吗?理应属于国家财政拨款,但现实就是这样吗,你会问,纳税人的钱去哪儿了?在通往兰州和新疆的乡村公路和宝中铁路的交叉处,有个通道,这本应该是铁路部门的事儿,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在修建通道时,政府向村民收钱,村民说,他们要去镇上就得通过这里,以前孩子上学走铁轨,挺让人担心的,收就收吧,只要孩子上学安全就行,但通道修好后,通道是“∨”型+“∫”型,通道两边的公路是陡坡,下雨天通道里面全是积水,车祸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也没人管。村民问我能帮他们反映反映吗,我无奈的摇摇头,告诉他们我和他们一样,这次调查和政府无关。但我心里暗想,以后要帮农民做一点事情,我绝不会食言。在交流过程中,村民希望我给他们写一下关于他们改变沙漠的故事,我自豪的答应了,他们说,中央台最近在播《记住乡愁》有一次是关于宁夏西吉单家集的故事,感觉挺真实的。我笑着对他们说,我也要还原真实的他们,告诉其他人,你们是为西部大开发做过贡献的人们,是宁夏脱贫致富的榜样!告诉他们,宁夏中部地区沙漠变绿洲的故事。

关于农村带头人的看法,在社会保障方面,我调查的14户家庭里,有3户享有低保政策,其中一家是户主丧偶,其他两户都在做小生意,问到具体低保金额时,一个户主告诉我,前9个月每月104元,后3个月各是170元,总共是1446元一年,另外一个户主说,自家有两个人享受低保,自己不管钱,也不知道,还有一户主说大概2100元左右,但村委会主任说,每户只能有一人享受低保政策,而且每人每月110元,算下来一年1320元,我不知道按谁的算调查问卷中家庭总收入,于是查了一下2015年宁夏民生计划中民政厅发布关于农村低保标准的文件,文件中标明农村低保一年是2400元,我也很无奈,就按农民自己说的写了。说到这里,我们了解一下,当地村干部的选举问题,一个词儿—买官,一张选票50元,要么请部分村民吃饭,尤其要请村里有权威的人吃饭,这样的村举,用“经济人”思维武装的村干部,能代表村民的利益吗?村民说不吃白不吃,谁当官儿我也占不到光。一个强盗,一些可怜虫,你该说谁的悲哀呢?调查问卷上边有关村委会有没有贷款时,村主任说有水费贷款27万(农田灌溉用水),我有向农民了解了一下情况,他们说灌溉水是商品水,从来没欠过水费,可能村干部把收齐的水费挪用了。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这种博弈,最终伤害了是村民自己,富了村干部,公共财产流向了私人口袋,这样的局面啥时候才能使社会产生“滴流效应”呢?村里这么多人,却找不出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是体制的悲哀,还是思想的悲哀,难以道明啊!不禁使人想起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说,希望承包农民的土地时承包费更低,也希望政府给他们更多补贴。让人觉得代表是代表自己的利益还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这里我是看不到为人民服务的字样。

但农民也有自己的智慧,以前农田灌溉时从上游往下游灌溉,上游的农户灌溉完还偷偷往地里灌小水,下游人看到不高兴了,向水管所反映,应该从下游往上游灌溉,这样的话,上游的人不敢往地里随便灌水,不仅节约水,而且缓解了上下游用水争执。以前刚搬来,出门就是沙子,早上起来开门沙子把门口都堵了,他们说,每天有风的时候就扬沙,慢慢过了几年沙子被扬没了,白杨树也长高了,风沙渐渐少了。去年秋季当地乡政府实行环境大治理,桥下大水渠里垃圾堆积如山,却把公路两边树下面的草连根铲光了,这么干旱的地方长点草不容易,草就是用来防风固沙的,和草方格治沙一样的,(如今的草方格治沙也是农民发明的)政府做的是既花钱又违背自然规律的“民生工程”,村民说,今年春节期间,风沙特多,仿佛又回到30年前。耕作方面,农民十分注重二十四节气,他们很讲究自然规律。所以,高手民间,我们要相信农民的智慧。

农民也很讲信誉,邻里之间借钱不写欠条和合同,村民说,借几千几万快钱就是应急,事情办完之后有钱了立马还回去,下次再借钱就方便了,不然长时间不还钱,下次就可能没人借你钱。问到有没有借钱写合同和欠条时,村民说,自己有多余的钱会给镇上信誉好的商户(像化肥商、农机商、粮食收购商等)放高利贷,也就是民间借贷,利息和银行差不多,一定会写合同,但没有出现违约的情况,借款日期到了,钱也就还清了。化肥商也会赊化肥给农民,农民有钱了,会自动还化肥钱。而这种信誉大多和熟人关系有关,陌生人之间基本不存在。费孝通说中国的社会是关系社会,在民间也是如此。

以上就是我在调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威廉·配第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我们不能牺牲农民的利益,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要用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让农民成为真正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成为最可爱的人。

(作者系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4届本科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减贫与发展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