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系列报道
“很多人在问,中国是不是把收入作为贫困人口的第一标准?答案是否定的。是否脱贫关键要看有没有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经济峰会—“共享发展:向绝对贫困宣战”分会场上说。
韩俊指出,贫困的识别是多维的,脱贫的标准也是多维的。2010年联合国曾经提出,要用教育、医疗和食品这三个维度来衡量贫困。可以说,中国要给每个农户建一个档案,这就是多维的识别贫困的生动实践。中国的扶贫政策也是以消除多维贫困这个理念为指导的。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今后五年,我国又该如何保证让这些贫困人口在现有的标准下全部实现脱贫?
对此,韩俊指出,现在的减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提出的战略是精准脱贫、精准扶贫。“过去中国的减贫瞄准的是贫困县、贫困地区,今后应该瞄准贫困户、贫困人口。过去叫‘大水漫灌’,今后应该是‘精准滴灌’。”韩俊解释道。
另外,过去扶贫很多时候是“输血”,今后要更加注重“造血”,提高“造血”的能力。把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很多人担心,中国在减贫的过程当中会不会陷入所谓的福利陷阱?现在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应该通过扶持发展生产、就业来摆脱贫困,而对于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我们要通过社会保障来兜底,能扶必扶,应保尽保,这是我们的政策理念。
韩俊最后强调,即便发达国家也一定有相对贫困人口需要扶持,这是规律。美国现在的贫困标准是食品支出占到家庭支出的1/3,在美国这样的家庭占13%。所以,中国现有贫困标准下的人口脱贫了,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减贫事业画上了一个“句号”,只是画了一个“分号”。减贫、扶贫济困永远在路上。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记者:曹方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