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陈锡文:粮食安全已转化为产业安全

[ 作者:陈锡文 汪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1 录入:吴玲香 ]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领域矛盾尖锐,各种意见交锋,政策走到抉择关口。全国政协委员、中农办主任陈锡文两会期间发表意见认为,所谓的粮食安全问题,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产业安全问题。

“中国农民能不能种地?当然能。打粮打油都可以,但是你打出来的贵,不如人家好,没市场,这是最大的问题。”39日,陈锡文在农业界别小组讨论时表示。

“扛是能扛,问题是能扛多少时间。”他说,现在中国农业到了危急关头,必须要有大的突破。

当下,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是粮食领域最突出的矛盾。粮食之外,油、棉、糖、肉、乳业,也都受到国外严重冲击。长期以来,以数量矛盾为核心矛盾的农业政策理念正在受到挑战。

全国两会期间,陈锡文对中国粮食以及农业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表态,反映了这位中农办掌舵人对中国农业的新思考。

35日,陈锡文在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首先对近几年的农业政策做了反思。

他表示,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长期高于国际市场,实际上是从2013年开始的。

“那时候情况变化很快,土地租金、劳动力工资等快速上涨,都算到粮食成本里面。”

但当时,农业政策制定者对这些情况不够敏锐,“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家还觉得挺好的,工资高了农民收入就高了,土地租金上涨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就增加了。粮食托市政策和农产品比价关系并没有得到及时调整。

结果,“认识晚了,认识迟了。”陈锡文反思,如果2013年、2014年能关注到这个结构性问题,国内粮食局面可能不会这么难。

他总结到,这种认识滞后是复杂原因造成的。过去,由于中国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中国对粮食的追求片面化——就是增产。虽然粮食“十二连增”的成绩不可否认,但片面的、失衡的政策也带来了尖锐矛盾,比如,以玉米巨量库存、大豆供给不足为代表的粮食结构性矛盾。

“但粮食也是商品。现在回过头想,我们在粮食生产上的胸怀和眼光还不够,没有放到全球视野考量。”陈锡文说。

他表示,“十三五”形势严峻,“粮棉油糖肉奶,这些最重要的农产品,哪个不进口?哪个比国外便宜?成本都比别人高,怎么办?”

“从某种程度说,中国农业到了危急关头。”陈锡文下了这一判断。

他认为,“十三五”期间,不是说简单地要把指标弄得多好看,“如果没有改革创新精神,如果没有大的突破,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陈锡文强调,“要解决我们存在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了。耗不下去了。”

他认为,要抓三件事,一即眼光,“中国已经处于开放的世界,我们必须要有开放的胸怀、开放的眼光,以世界经济为背景来认识中国农业”;二即协调,协调部门、地方、产业、品种关系;三即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要有信心,也一定要有危机感。”陈锡文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财新网】(记者汪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