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到底应该是靠政府,还是靠市场?
5月8日,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扶贫政策:政府导向或市场导向?》发布会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樊明称,中国贫困的症结在于缺少城乡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因此他建议,让贫困人口通过市场实现与有效率的市场要素相结合。
1986年后,中国实施了现代意义上的扶贫政策。也正是从当时起至今,中国的贫困标准有过三次变动,在不同的贫困标准下贫困率不同。研究认为,从统计上来说,扶贫政策强度指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贫困率的下降都有显著作用。
樊明解释称,经济普遍增长是导致贫困率下降的基础原因。
当前扶贫政策的目标,可分为两个:一是脱贫,即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到贫困线以上,这是不少驻村扶贫干部的实际工作目标,也是他们的的基本考核指标。二是收入正常化,即贫困人口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相仿。正因为两个扶贫政策的目标不同,所实行的扶贫政策措施就会有明显的差异。
研究认为,立足于脱贫,会更多地采取一些临时局部性的措施,只要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达到当下贫困线以上即可,比如派驻村干部下乡对口落实脱贫,帮贫困户找一两个开发项目。但这些措施在今天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人地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很难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正常化。在扶贫高要求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的扶贫甚至出现了运动化。
但如果以贫困人口收入正常化为目标,才能从制度上寻找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让农村居民整体脱贫。研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现在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而不是贫困线一上调就又产生出大量的贫困人口。因此,对扶贫的研究更多地应该着眼于重大的制度调整,而不是一些局部的扶贫措施。
研究显示,贫困可以理解为贫困人口没有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结果,即没有与有效率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甚至土地实现良好的结合,从事有效率的经济活动,由此导致其收入过低,成为贫困人口。
要实现贫困人口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关键在于,建立城乡统一高流动性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具体来说,农民工的脱贫可以解释为农民工在城镇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结果。
让贫困人口通过市场实现与有效率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政策,称为市场导向型扶贫政策。相反,把当下强调政府主导的扶贫政策,称为政府导向型扶贫政策。
研究建议,中国的扶贫政策面临重大转型,即由政府导向型扶贫政策转型到市场导向型扶贫政策,让贫困人口通过市场实现与有效率的市场要素相结合。政府在扶贫中也需发挥积极作用,但重点不应在于直接干预贫困居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更不可采用运动化的方式实施扶贫,而是在建立城乡统一高流动的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上加大投入,加大改革的力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第一财经 2018-05-0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