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促进教育公平

[ 作者:李海楠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5-09 录入:吴玲香 ]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简称“两类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意见》旨在切实解决两类学校发展滞后问题,努力办好公平优质的农村义务教育。

乡村教育是我国公认的教育短板,尤其是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必要的教育设施建设更事关教育脱贫攻坚战的胜败。其中,两类学校正是肩负这一重要使命的有形载体,因此,其建设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庄严承诺。《意见》也强调,办好两类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

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近年来,在相关教育政策专注于教育均衡以及各界舆论聚焦教育脱贫的舆论背景下,诸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撤点并校的不利影响以及异地就学等现实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为此,决策层不断在政策层面发力,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目的就是要确保全部适龄学生充分享受义务教育权利,避免掉队现象发生。

谈及乡村教育,一项影响广泛的政策不得不提,即撤点并校。这一发迹于上世纪90年代,2001年正式推行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改革措施,即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相关统计显示,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实际上,撤点并校的初衷是为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将教师不愿意去的学校撤掉,集中到县镇办学,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撤点并校,解决农村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相对于就近办好每个学校,整体提高农村各地学校教育水平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事。然而,实际执行后则出现了诸如撤点并校后保留的学校难以接受大量增加的生源,无法实行寄宿制导致学生每日步行几小时山路上下学的现象。此外,撤点并校客观上也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和孩子进入城镇,致使农村房屋上锁、田地撂荒等景象增多。

值得一提的是,此种情况下,原本意在提升农村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侧面导致了学生入学成本增加,带来对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影响,为此,学界普遍呼吁: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遵循“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特别是小学要在方便就近入学、不影响普及水平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撤点并校,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意见》指出,要优化农村教育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两类学校,妥善处理好学生就近上学与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关系,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为此,《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两类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达到所在省份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更加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满足两类学校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质量实际需要,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补短板是促进教育均等化当务之急

围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讨论,包括决策层在内的各界舆论早已形成一致共识,认为当前各地义务教育不该专注于锦上添花,而要突出雪中送炭,将主要精力放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着力缩小学校之间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毕竟,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时间较短,基础仍较薄弱,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仍然比较突出。

实际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早就明确提出,面向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而正如前述各界一致认为的那样,补齐教育短板理应是促进教育均等化的当务之急,其中,农村教育更应是重中之重。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教育系教授吴遵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基础教育更趋均衡发展,应在包括落实教育经费高效利用、针对学生设置个人教育账户等制度层面不断着力,与此同时,妥善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流失、撤点并校的不利影响以及异地就学等现实问题也是当务之急,毕竟,对于真正实现教育均衡而言,确保每个适龄学生充分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更显重要,而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所在。

为切实解决两类学校发展滞后的问题,《意见》提出了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高办学水平等五方面解决措施。其中,《意见》明确,教育经费投入向两类学校倾斜,切实落实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

可见,引入包括教育经费的倾斜和一体化办学以及教师轮岗等制度,正是意在促进两类学校均衡分布,对接乡村地区适龄学生就学需求的同时,提升办学质量,真正让“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落地。吴遵民认为,教育经费向有明显短板的地区加大倾斜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显然有助于补齐短板,而教师轮岗制度则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手段,毕竟,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是最重要的,对弥补校间差距,促进教育均衡而言至关重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2018-05-08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