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题为“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分为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开放的亚洲、创新和改革再出发四大板块,共60多场正式讨论。最受瞩目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应邀出席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
中国乡村之声特派记者刘瑜颖,从会议现场为大家带来报道: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习近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是从乡村开始的,而乡村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界绝无仅有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8亿农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记者专访了三农问题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温铁军,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从家庭承包制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再从城镇化到生态文明发展,乃至今天的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正全速前进,向着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方向转变。
记者采访温铁军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同年的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偷偷按下了十八颗鲜红的手印,率先实行了“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温铁军认为家庭联产承包制解放了农村的部分劳动力。
温铁军:如果讲农村改革,应该说它其实是一个城乡和工农这两个方面二元结构的问题。家庭承包其实主要是使得农村中相对于土地的配比关系不合理的这种劳动力得到了解放。
温铁军介绍,在1984年全国范围内推进家庭承包之后,首先异军突起的是乡镇企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村社内部转移。
1991年,这一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达到了1个亿,也就是说,农民已经开始告别种田,过上了半工半农的生活,温铁军强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温铁军:乡镇企业全面起步,大概十年之后,乡镇企业占了中国工业增加值近一半,吧也就是说半边天的说法。所以应该说我们看农村改革的第一大成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也是乡镇企业的巅峰时期,此后在国企改革、外资进入等多重因素的竞争下,乡镇企业日渐式微,由此导致的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农民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减少了,只能“离土又离乡”,大规模的民工潮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温铁军:三农问题并不产生于80年代。我们提出是认为它产生于90年代,那到了新世纪之初被中央接受,把它作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出现了家庭承包制和乡镇企业后,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叶到新世纪初,三农度过了一段很煎熬的时段,农产品价格徘徊不前,农资价格节节攀升。
从2004年开始,中央每年都下发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核心的思路是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来统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到2018年已经下发了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温铁军:到2005年这个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投资拉动过程中,中央把投资有意识的导向,两个反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城市反哺农村,这样就导致我们在农村地区大规模增加了基本建设投入和社会建设投入。
2000年,当联合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的时候,第一个目标就是极端贫穷的人口在2015年之前减半这样的目标,随后世界银行在2015年骄傲的宣布实现了这样的目标,这很大部分都归功于中国在几年时间里脱离了贫穷。在资金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2012到2017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人。
温铁军:2005年一直延续到2015年一个新的十年的农村高投入,到2015年的时候,农村的投入已经占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了,每年的投入规模是1万多亿人民币。这是中国整个政府开支中最大项的开支了。
2015年,应该说是一次城乡融合的历史机遇,这一年,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非农的收入首次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他们外出打工或是自主创业,农村经济充满了活力。
温铁军:2015年以后有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已经把前期成本垫付了,我们把这个垫付呢叫做沉没成本,尽管它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各级政府的债务,但是这个债务是建设性的。因为它带来了后续跟进的投资机会,大量的中小企业市民下乡和农民的创业热潮现在起来了。
在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到2035年,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温铁军认为,中国一定会是一个引领世界新世纪文明的国家,而其中农业文明、乡土文明、生态文明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温铁军:中国的引领恰恰是一个农业文明长期存在的可持续作为引领国际潮流的指导力量。那也就是生态文明这个领域,我们才具有引领国际潮流的可能性。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三农中国(微信公众号)2018-04-1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