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刘迎君等:聚起乡村建设的新乡贤力量

[ 作者:刘迎君 彭晓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12 录入:王惠敏 ]

    新乡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除了具有知识、文化、能力、财力等资源,他们往往还具有浓厚的报恩情怀与反哺情结,其“归根”参与和支持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也较高。

    近年来,广东省佛冈县中华里村就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借助于一批新乡贤,不局限于资金捐助,而是整合村庄资源,引入先进发展要素,实现了情感“聚心”、资源“聚力”、发展“聚智”,打造了社会力量牵引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范本。

    情感在乡,倡引“聚心”

    中华里村历来有“忠”“孝”的文化传统,但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村民在富“口袋”的同时,村民的集体观念、忠孝文化观念却有淡薄趋势,很多年轻人沉迷于打牌赌博。

    中华里村的李庚原退伍回乡后看到此景很是痛心。为了凝聚向心力,激发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像李庚原一样的新乡贤协同村民理事会成员,主动与年轻人交流谈心,召集大家开展经验分享会。他最先从年轻人入手,引导大家思想和行为转变。

    为了培育村民的集体意识,新乡贤们利用过年前后的时间,组织村民开展唱歌、跳舞、猜灯谜等文娱活动,并举办接力赛、拔河比赛等集体运动项目,发动村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竞技比拼。此外,乡贤们与村民协商,定于每年的腊月二十八日,举办年轻人为老年人送保暖服的活动,并给老人们准备“敬老饭”。每逢佳节,中华里村还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倡导爱国文化,在新乡贤的带动下,村民们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归心”。

    责任在乡,牵引“聚力”

    美丽乡村首先在于人居环境美,中华里村的新乡贤带头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中华里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迈出了第一步。

    一方面,新乡贤动员村民参与村庄公益设施建设,修建了田间大茅寮休息亭、中华村大桥,翻修了公共活动广场等。另一方面,为了改善村庄环境,新乡贤倡导村民以大局为重,通过土地置换方式将村民家里零散的闲置地整合成为了大块可用地,有的村民还自愿捐出自家堆柴的空地,就这样,昔日的闲散资源变成了中华里村的禾塘赛鼓场、篮球场。

    整合资金是美丽乡村建设得以升级的重要保障。为了积累村庄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新乡贤们又通过“内筹外引”汇聚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不仅借助于个人力量联系企业老板,填补了1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还号召村民筹资捐款,并争取政府“一事一议”的财政补贴资金,通过诸多渠道聚合了资金。

    在新乡贤的带动下,村民也与之前相比更乐意“舍小家为大家”,愿意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村庄公共事务。中华里村一位90岁的老人看到近几年村容村貌的变化后也感慨道:“我做梦都想不到,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中华里的今天!”

    愿景在乡,援引“聚智”

    长期以来,土地碎片化一直困扰着村民,人均2分地且分散在4、5个地方的现实,使土地效益很难发挥。2015年春节,新乡贤号召村民集中流转土地,并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一开始有3户村民因顾虑不愿参加,乡贤们就与理事会成员、老村长等一道,召开“大围事”,向农户说情讲理,使得所有村民均确认签字,村庄共整合了136亩耕地和2600多亩山地。

    “大围事”是中华里村传统公共议事方式,新乡贤通过此与村民沟通,将村民的智慧和意见收集起来,使得村庄建设成为了村民大家的事。除了“线下”的“大围事”外,中华里新乡贤还通过“线上”的微信群将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聚合在一起,“中华里·兄弟群”成为村民线上议事的平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事务均在群里讨论,成为另一个“聚智”载体。

    在人、财、智等资源聚合的基础上,中华里村新乡贤进一步带动村民探索美丽乡村的建设,找到了适合于本村的多元产业经营模式。中华里村成立了大茅寮经济合作社,发展红葱头等集体自主经营项目,同时,将整合起来的其中80亩土地出租给外来企业老板种植西瓜,通过“村企合作”,促成了集体分红……2016年,中华里村的每家每户都拿到了200多元的分红,村庄集体经济收益也得以充实。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 2018年03月10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