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对农业农村发展作出部署时, 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任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这一重大部署, 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思想
2015年3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 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一重要思想, 指出一个国家要真正实现现代化, 没有农业现代化是不行的。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2015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工作时强调, 农业现代化还是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 必须把现代农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体系”为抓手,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016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发展座谈会, 在讲话中再次强调, 实现农业现代化, 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没有农业现代化, 国家现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三农”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 充分体现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性。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要求, 按照十九大报告的部署, 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体系”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抓手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推动我国农业更快更好实现现代化。
(二)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是现代农业内在特质和发展规律的全面体现
从内涵特质讲, 现代农业是一个包含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方面的有机整体。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体系”为一体, 体现了现代农业建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的内在要求。其中, 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结构骨架, 生产体系是现代农业的动力支撑, 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运行保障。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体现的是生产力要求, 经营体系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求。从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实践看, 各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和模式尽管不尽相同, 但现代农业建设在内容上无不包含了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成了现代农业的内涵要求和必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 “三个体系”缺一不可, 否则不能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 “三个体系”要同时构建, 不能倚重倚轻, 甚至出现偏废。现代农业“三个体系”在内容上也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当今世界, 在产业体系上, 现代农业已表现出由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基本产业扩展延伸到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及信息服务等农业产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食品消费、市场信息服务等农业产后部门, 甚至进一步扩展延伸至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生态休闲、农业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电子农业商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在生产体系上, 现代农业已呈现出在机械化基础上向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发展的基本态势, 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新兴农业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 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等工程技术在农业中大规模使用, 农业生产的物质手段和技术创新水平日益提升, 农业对自然的掌控程度和农业与自然的和谐程度日益提升, 农业生产效率日益提高;在经营体系上, 现代农业已展现出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业日益扩大同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结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等新的态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就是要把握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这些新趋势, 使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更好体现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 更好体现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 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三)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产业体系上,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生产体系上,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在经营体系上, 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完善。但总体上看, 我国现代农业“三个体系”尚需健全。突出表现是:产业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 生产体系存在物质装备和科技创新不足, 经营体系存在规模偏小和新型经营主体缺乏等问题。要从化解这些突出问题入手, 明确着力点,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三个体系”。
二、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三个体系”的着力点
(一)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要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 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林业,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生产, 把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作为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 实现农业生产由主要追求产品数量向更加重视产品品质提高、更加重视生态可持续方向转变, 使农业生产在农产品数量、品质、生态三个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根据各地资源比较优势发展农业生产, 形成区域专业化的生产布局, 逐步改变农业生产布局“小而全”“大而全”状况;要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 发展围绕农业活动的第三产业,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改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度低状况, 大力改变农产品流通效率低状况, 大力改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状况, 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手段, 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要强化农业条件建设, 不断提升农业水利、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 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 增强农业生产稳定性;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发展智慧农业, 发展农业产业园区, 推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特别要解决好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顺畅农业技术进入农业经营主体手中的通道, 使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加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基础上, 着力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 重点发展面向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服务公司, 扩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标准化农业, 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强化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保护,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 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 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 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 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 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要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形成职业农民队伍,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在我国目前状况下, 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关键是要培育和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牛鼻子”。要重点培育现代家庭农场这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重点发展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重点培育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15倍的家庭农场, 使之逐步成为我国农业经营的主体。要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程度, 积极调整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的、粗放式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发挥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模式和途径, 特别是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和机制, 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机制, 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实现模式, 为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提供必要条件, 用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和收益, 这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根本性问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年0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