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指出,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以下简称“三区三州”),以及贫困发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补齐这些短板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策。
众所周知,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时限。全面小康的实现需要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然而,贫困问题当前正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致命短板,而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而言,“三区三州”堪称我国发展短板中的短板,更是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脱贫目标的达成,方可让全面小康的实现彰显出本质意义。
资金保障是脱贫攻坚前提
确保脱贫攻坚目标达成,势必需要不断增加脱贫资金以及相关项目的保障实施,近年来,扶贫脱贫领域从未间断的政策部署就是在不断地对外加深这样的认识。此次《意见》也明确提出“中央统筹,重点支持‘三区三州’”的政策要求。《意见》要求,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加大项目布局倾斜力度,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力度,加大生态扶贫支持力度,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加大社会帮扶力度,集中力量攻关,构建起适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的支撑保障体系。
近年来,围绕脱贫、减贫国家层面开始部署精准扶贫的战略实施,脱贫政策更是一脉相承。从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明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到2015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2020年实现脱贫明确总体目标;再到2016年10月发布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明确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并构建了一套各司其职的责任认定体系;最后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作出我们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同时明确指出了“新时代”下民生领域的新特征,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根据十九大报告,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那么,做好全国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绝无退路。同时还要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普遍认可,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以资金保障投入为前提,脱贫工作绝非仅限于此。《意见》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落实行业主管责任,对“三区三州”和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予以统筹支持解决。重点解决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饮水安全、住房安全等问题,加强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政策支持和兜底保障工作,打出政策组合拳。
“脱贫目标的兑现不单单意味着让全部贫困人口在经济上脱离贫困,还要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都实现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对接,彻底消除贫困。”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公共服务的提升对贫困地区而言至关重要,而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更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均衡发展的本质体现。
扶贫政策落实须良性制度保障
脱贫攻坚并非易事,我国想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注定困难重重。尤其是正处在转型调整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在扶贫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基础上,尚未实现脱贫的任务领域注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意见》提出,地方要统筹整合资源,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集中力量解决本区域内深度贫困问题。
一直以来,包括学界和决策层在内的一致认识是,对于地方实施脱贫、减贫工作而言,必须配套实施科学有效、自上而下、责任明晰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否则,极易造成扶贫政策落实环节出现纰漏。对此,《意见》提出,要落实脱贫攻坚省负总责的主体责任,明确本区域内深度贫困地区,制定计划,加大投入。要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加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实现动态管理,打牢精准基础。要加强驻村帮扶工作,调整充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明确工作任务,加强日常管理。要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以确保资金的高效实用为例,彭刚认为,对我国而言,在已经明确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基础上,必须确保高效率地实施和执行任务部署,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尤其是要找到符合当前背景下推进扶贫工作实施的工作方法。”彭刚说,“这一点对于应对脱贫目标任务的紧迫性而言非常重要。毕竟,从现在到2020年目标实现的节点看,留给目标实现的时间并不多。”
除了资金的投入与科学使用,在彭刚看来,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贫困,根本上还是要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和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他说,解决贫困问题是需要较大投入的,这些投入包括财物、人力、技术、管理、时间等。因此,在有关政策设计和工作安排上,必须确保国家和社会有限的资源用好、提高效率和提升效果,努力形成良好稳定的发展、扶贫和脱贫的良性机制。
《意见》要求,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要继续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各方面力量。坚定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解决形式主义等倾向性问题,激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确保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7年11月28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