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支持农村大学生返乡——
培育职业化现代青年农场主
“‘三农’问题的核心可以归为人的问题,传统的农民一靠力气、二靠天气的农耕方式无法改变农业落后状态。”在市人大代表张斌看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张斌建议,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中,鼓励在农村出生、成长的大学生返乡,并对其从事农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日前,他的这份建议得到承办部门“解决采纳”的答复。
农村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农村的农民也以老年、妇女居多,有些地方务农农民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在张斌看来,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对土地情感较深,依赖性较大。如果让本身对土地抱有充分情感的返乡大学生成为土地的经营者,不但能激发土地利用的价值,也能较好形成对土地运用的良性循环。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培育以返乡大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他建议,以在本地出生、成长后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80后、90后大学生为主体,积极培育潜在的新生劳动力,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长效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
他建议,鼓励在农村出生、成长的大学生返乡,并对从事农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对愿意返回家乡从事农业创业的大学生,对其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进行一定期限的补贴。对从事农业创业的人员成立涉农企业或专业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达一定数额的给予相关标准上限的扶持补贴。
扶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
市农委表示,针对其中最富有活力的青年群体,本市启动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将通过3年时间,采取“培育一批、吸引一批、储备一批”的方法,培养一批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青年农场主。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青年农场主211人,涌现了一批有学历、有经验的优秀农民。
“我们将加大涉农创业政策扶持。”市农委表示,目前,为鼓励支持涉农领域创业创新,市人社部门出台了初创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费补贴、青年大学生创办创业组织吸纳本市劳动力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本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创业组织符合一定条件,在一定期限内可享受相应政策,且根据该组织吸纳就业的数量计算补贴额度。同时,针对涉农创业成本高等问题,本市还出台了初创期创业场地房租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探索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
市农委表示,将继续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扶持有技能和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退役士兵等群体,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涉农创业扶持政策,强化政策保障,使他们成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解放日报(人大专刊)2017年10月28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