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集约化生产、科技化驱动、品牌化发展是十五届农交会的亮点
稻虾共生的生态池、红蓝相间的LED植物工厂、庞然大物般的联合收割机……9月21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北京开幕。作为我国最权威的综合性农业展会,本届农交会参展团组49个,参展企业1600多家,参展商遍布26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日报》记者探访发现,集约化生产、科技化驱动、品牌化发展成为本届农交会突出亮点。
本次农交会特别设立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展,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影像,引得人们驻足停留。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过去的五年,中国粮食连年丰收,总产连续4年超过1.2万亿斤,201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7公斤。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超过8%,2016年达到1.2万元。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2016年籽粒玉米调减近3000万亩,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6%,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农业绿色发展大步迈进,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陕西省宜君县云丰玉米合作社今年第一次参加农交会,展出不久就收获了几个大订单。合作社工作人员李亚宁说,眼下田里的玉米丰收在望,为把此前的玉米吃干榨尽,合作社开发了玉米糁,耐熬煮,粘度好,很受人们欢迎。无独有偶,江西省家庭农场联合会带来了近百种不同的农产品。该联合会是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会长吕泽新说,“我们有2000多名会员,我们知道,规模化才能闯市场。”
在本届农交会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成为活跃的市场主体,从侧面体现出我国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土地流转已超过4.79亿亩,占整个二轮承包面积的35.1%。截至2017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193.3万家,大体每个村有3家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6.8%,参加合作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以上。
在农业科技重大成果暨绿色技术展区,极飞科技的P20植保无人机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工作人员陈光哲介绍,该无人机20分钟可以喷施20亩农田,配合智能手持终端和移动基站,可实现全自主航线作业。“3个人就把过去120人的工作完成了,不计物化成本,每亩作业成本才10元。每天喷施300亩,对比传统植保手段,可节省30%的农药和90%的用水。”
56.65%,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个数字意味着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表示,近年来,各地示范推广了小麦“一喷三防”、奶牛饲料高效利用、深海网箱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我国在农业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农业遥感和农业信息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的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品牌化是农交会的另一亮点。围绕品牌,农交会可谓做足了文章。作为农交会的前奏,20日晚上,农业部举办了一场“我为品牌农产品代言”公益活动,26位社会知名人士亲情推介家乡品牌农产品,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油鼓劲。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将自己长寿的秘诀总结为爱吃家乡黔阳的冰糖橙,演员闫学晶总结了吉林大米的土壤好、水质好、日照足等七大特点,田径运动员苏炳添讲述了父亲送广东荔枝寄托关心的真情故事。
本届农交会上,“中国农垦”行业公共品牌亮相。农业部农垦局巡视员何子阳说,中国农垦拥有1781个国有农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5家。参展的农产品源自垦区绿色生态环境,达到了“三品一标”的要求,大部分产品还拥有质量追溯标识。近年来,农垦品牌建设聚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已覆盖谷物、蔬菜、水果、茶叶、肉类、牛奶等品类。目前,全国农垦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2661个,开展农垦全程质量追溯的企业达489家,可追溯面积740万亩。
农业部市场司司长唐珂说,现代农业强国无一不是农业品牌强国。农交会已举办15年,15年来,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参展商越来越多,参展产品越来越丰富,成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今后将把农交会打造成品牌培育的“孵化器”,向世界展示中国农业品牌的力量。
(责编 徐晓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日报 2017-09-2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