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徐林:特色小镇建设易犯五病

[ 作者:徐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1 录入:王惠敏 ]

    “最近许多地方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我们发现了一些好样板,也发现了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和不足。”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7月20日在“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特色小镇国际研讨会”上如是说。

  他列举了这些“问题和不足”:一个是运动化,很多地方一哄而上,这是中国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政府主导之后。第二,假镇真园区,实际上它就是一个产业园区,连一个居民也没有。第三,很多地方政府把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投资平台来打造,希望利用它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带有过强的功利性。第四,很多地方的特色小镇谋求短平快的效果,根本不具备可持续。有一个房地产商在那儿一规划、一盖楼就起来了,可能投资上去了,满足了上级政府的要求,满足了很多的考核指标,但是,它是空镇,没有人也没有产业,所以就出现了很多“鬼镇”。第五,东施效颦,就是简单模仿别的地方的成功案例,完全不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基金小镇,不光是四川、浙江、苏州、北京有,很多别的地方也有,但是中国有多少个基金会在各个地方去注册、布局呢?结果是可以想像得到的。

  他说,中国在城市规模结构的政策方面,过去一直是延续所谓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样一种导向。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大城市越来越大之后的一些问题。所以,政府官员,特别是很多从事规划的官员,特别希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能够发展得更好,能够吸引更多人口,吸引更多的产业和要素。但是,现实并不是很令人满意,中国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占整个城镇人口的比重只有10%左右。65%以上的城镇人口在地级以上的城市,至少是中等城市以上的城市。但是,我们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决心似乎从来没有动摇过。

  在他看来,一个好的特色小镇的发展,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律。从一些案例来看,它们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要以人为中心。因为镇是人居住和就业的地方,一个好的镇一定要有好的产业支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要有好的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公共医疗、教育,这些都是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条件。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此外,还要有不同于大城市的特色。

  徐林认为,真正好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实事求是,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特别是要强化内涵的建设,使得小镇是有内容的,而不是空洞的;是为人服务的,适合人宜居、宜业的,同时在生态上面也要可持续,这样的小镇才可能是不断发展壮大,才有希望成为千年小镇。(记者 杨哲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财新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