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用实际行动搭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 作者:江平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9 录入:吴玲香 ]

“罗书记,村干部以前让我们交的2000块钱,还能不能退回来?”“陈大哥,你放心,等我们调查清楚后,是你的一分都不会少!”这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日前举办的三级纪委书记接访中,鹿寨县寨沙镇纪委书记罗安宁与该镇教化村村民陈某某的一段对话。(6月6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柳州市围绕公开接访、公开典型案例、公开清退款物的“三公开”主线思路,全面推开出门访民情、寻线索、护民利等“走基层、赢民心”系列主题活动,探索实行市、县、乡三级纪委书记公开接访,以精准定责、精准监督、精准问责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驾护航。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党员干部与群众交流,语言若如蜜一样艺术性地粘住群众的心,群众工作怎会做不好?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在与群众交流中要说好群众话,真正做到“五多”至关重要。

一是多与群众沟通。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群众的爱好需求,就应是一名干部、一名共产党员的最高工作指南。有的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交流,一副官架子,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有的党员干部下基层经常是“车轮转一转、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情况听一听……”如此沟通,又怎能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怎会说到群众心坎上?截至目前,该市共举行三级联动公开接访116次,接访群众1.3万余人次,收集群众举报意见等1880余条,其中涉及扶贫领域有价值的问题线索166条。全市共纠正和收缴违规违纪款项1989万元,清退违纪款1153万元,以现场会的形式公开退还452名群众合计118万元。这就是事实,干部必须放下官架子,用真心去倾听群众诉求、去体会群众疾苦、去解决群众困难,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二是多办实事,多讲实话。“你们要跟我说实话”,这是前总理温家宝同志最爱讲的一句话。这朴素话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希望听实话、鼓励讲实话的迫切心愿,展示了务实爱民的执政风格,突出了察实情、办实事的“求实”精神。群众最讨厌的就是大话空话,党员干部跟群众讲话一定要多讲实话,旗帜鲜明地亮态度,实事求是的摆情况,耐心细致的说道理,以真心、真情、真诚赢得基层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切忌人云亦云。

三是多打形象比喻。党员干部下基层宣讲政策和上级精神,如果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群众肯定是听不懂、听不进、更记不住,这样群众自然不会亲近你、接纳你,更不会向你说掏心窝子的话。有经验的党员干部当巧妙地运用形象比喻,把一些群众难以理解的理论讲得通俗明白,把抽象的问题讲得具体实在。

四是多用谚语俗话。谚语、俗话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不仅广为流传,还通俗、易懂、简练,运用得当,不但能使说话生动活泼,且可以加深理解,增强与群众沟通的效果。为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应多用谚语俗话。比如,一位领导干部下基层,有农民问啥子是“和谐社会”,这名干部讲了十来分钟的理论政策,农民却摇摇头,听不明白。另一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看到此情后说:“亲戚朋友要团结,左邻右舍不打架,穷人大伙帮,富了顾大家。”大伙一听就明白了。

五是多引用当地方言。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为官诉一地情。”党员干部下基层,面对父老乡亲,要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在交流中汲取群众语言的丰富营养。要学会引用当地方言,通过方言的恰当运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感觉党员干部“一家人说的一家话”。要多谈家乡事故乡情,与群众的摆谈,内容不要过于“阳春白雪”,多说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众关心和关注的事情。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最能了解党员干部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党员干部的也是群众。作为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说好群众话,与群众手拉手,零距离交心谈心;到群众中去察民情、汇民意、解民忧、助民富,开门纳谏;搭建党群干群连心桥,筑牢党的执政根基。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南滩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