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村干部当吸血虫是贪婪在作怪

[ 作者:杨诗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99 更新时间:2017-06-02 录入:19 ]

“我的银行账户里明明有两笔水柜补助款进账,总共1.2万元,怎么到我手里只有4000块?难道国家又收回去了8000块?”2016年12月7日一大早,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向都镇民族村的村民黄某来到该县纪委信访室,向接访的工作人员反映了存于心中几年的疑惑:2010年,他自己修建了一个家用水柜,并得到国家扶贫项目补助款1.2万元,但是资金下拨后,村干部以水柜容积不达标为由,只给了他4000元补助,其他资金不知去向。(5月31日,人民网)

经查,在6年的时间里,村干部农某在该村扶贫项目建设工作中共虚报套取、截留扶贫项目资金16万多元。农某以为自己干得神不知鬼不觉,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无论蛰伏多久,法纪的制裁终会来临,最终落得害人害己的下场。

脱贫攻坚是一项自上而下的重点工作,各地均有决心,有力度。财政扶贫资金也是国家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农某作为村干部,没有将心思放在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解困,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因为自己的贪婪将魔爪伸向了存放扶贫资金的“钱袋子”,肆无忌惮地当起“吸血虫”。

扶贫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坚决不能让扶贫资金的腐败成为脱贫路上的绊脚石,那么,如何通过监督问责,防止扶贫资金流失,确保扶贫工作风清气正,让每一笔扶贫资金实实在在发放到村民手里,成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的关键因素。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要加大对基层扶贫工作各个环节,特别是资金流向方面的监督和公开,可以建立一套精准扶贫的监管信息平台,让资金的种类、归属、流向和产生的效益等情况录入系统,全程留痕;二是要强化扶贫干部的监督和教育,增强法纪意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约束自身;三是通过完善监督机制、纠错机制和追责机制等,强化监督问责,提升扶贫工作的公信力和实效,真正让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西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