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实干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五年来,党中央作出新部署,各级政府立下军令状,攻坚克难、砥砺奋进,通过精准扶贫,使数千万人摆脱了贫困。(5月18日央视网)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各级干部苦干实干,脱贫攻坚喜报频传。但不可否认的是,个别地方在扶贫工作中,搞形式主义、数字脱贫、造“盆景”;个别干部走村入户敷衍塞责、蜻蜓点水,甚至离开村组干部连贫困户家都找不到,心里想的不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不是通过实干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康,而是将精力用在文山会海中,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急功近利的财物补助,甚至通过“巧”算账,让贫困户“脱贫”,没有达到长期稳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之所以出现功利性脱贫,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脱贫攻坚认识不足,不愿为不敢为不善为,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存在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愿深入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中去,是一种典型的“为官不为”,也是一种腐败。李克强总理就曾表示:“有‘勤’无‘廉’,政失之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之于慵。‘廉’和‘勤’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做不到‘廉’是腐败,做不到‘勤’也是变相腐败。”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脱贫攻坚不能靠“算”、靠“给”,要靠干,既要帮扶责任人因人、因户制定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技能就业,也需要贫困群众辛勤的劳作,这样,才能实现稳定增收的目标。当然,对于那些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还是要实行低保兜底。否则,运动式的脱贫攻坚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笑话,最终将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贫困群众的利益。
世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随着脱贫攻坚逐渐步入深水期和攻坚期,党员干部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下足“绣花功夫”,按照“5个一批”,对标脱贫标准,统筹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决战决胜。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要出重拳整治“为官不为”,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常态化的问责,倒逼脱贫攻坚责任落到实处。
笔者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正确领导,有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战,有社会各方面的真心帮扶,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作者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