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学广西经验严防扶贫款沦为唐僧肉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5-22 录入:19 ]

扶贫款不是“唐僧肉” 广西检察机关严查涉农案件(5月19日,新华网)

脱贫攻坚工作中,扶贫款是贫困地区、困难群众摆脱贫困面貌的重要发展资金、救命钱,一些贪腐分子却将扶贫资金当成“唐僧肉”,用雁过拔毛的方式蚕食贫困百姓的救命钱、发展钱,让脱贫实效大打折扣,影响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整体进程。

贪腐分子将扶贫款变成“唐僧肉”,主要是以蚕食方式“抠走”、截留、骗取本该发放给群众的钱,将扶贫款张冠李戴发给其他人,或者是直接截留到贪腐人员手里。每一笔款数量不大,但贪腐分子人数众多,而且涉及环节多,扶贫款却部分变成“扶贪款”,进了非贫困群众的腰包,困难群众并没有得到实惠,贫困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让广大困难群众深恶痛绝。

从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广西各级检察机关立足脱贫攻坚大局,严查涉农微腐败,全区共立案侦查扶贫领域职务犯罪672件904人,为困难群众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形成了持续震慑效应,严保扶贫救命钱的安全运行,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广西的做法、成效和经验突出,值得点赞!

扶贫资金项目扶贫,其实就是基层干部的“蝇贪”行为,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放松了对一些职能部门干部、乡村干部的管理,以信任代替了监督;体制机制存在漏洞,村级干部在金钱面前不淡定,况且很多涉案人员是非党人士,党纪政纪意识更淡薄,“山高皇帝远”,他们雁过拔毛、能贪则贪,造成了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不了实,这其中有干部个人因素、更有监督失范、惩处力度不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广西高度重视、严加防范,创造了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参考。

杜绝扶贫款“跑偏”沦为“唐僧肉”,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下大力气、下深水、下重手抓紧抓实,抓得好则利国利民,抓不好则贪腐盛行,笔者以为,要学习广西经验,多管齐下,积极作为,全力遏制扶贫款沦为“唐僧肉”的贪腐行为:

其一,要对扶贫项目资金开展公开公示,实现信息对称,让贫困群众知道有什么款项,自己享受哪些实惠,不能被蒙在鼓里;其二,要监督扶贫项目资金实施全过程,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贫困户身上;其三,要加大项目资金审计力度,财政资金监督检查力度,从审计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整改;其四,要压实扶贫项目资金监管责任,倒逼乡镇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加强基层乡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力争不出事、不出大事、出了事能迅速妥善处理;其五,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实现制度管资金项目、制度管干部、值得管效果,彻底防住雁过拔毛的“黑手”;其六,要加大县乡村组干部在扶贫领域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扶贫领域预防犯罪力度,确保扶贫工程项目大力推进、扶贫效果客观真实、困难群众特别满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