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环保问题,市长急了县长不急,县长急了镇长不急,这种情况导致产业政策到下面失灵,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依旧生产;对违法违规见怪不怪,没有审批手续、违法超排企业的日子照过不误。这种情况不改变,行吗?(新华网 5月13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现象层出不穷,保护环境、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已迫在眉睫。近年来,中央更是刮起了环保“问责风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保督察,坚决拔出污染“钉子户”。据统计,仅今年四月份开展的第三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第一阶段省级层面督察工作,就受理民众举报11221件,被督察地区完成查处3324件,其中立案处罚1531家,处罚金额逾9000万元人民币;立案侦查123件,拘留142人;约谈1820人,问责1278人。笔者认为,中央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环境的优劣不仅是群众关心的民生工作,更是国家层面的总体布局。
用规章制度,撑起环保脊梁。不可否认,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时期已然过去,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工作。最近几年,为让环保压力有效传导,中央想了不少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先后出台,中央环保督察全面出击,就是希望把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折不扣地传达到位贯彻到底。即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依旧有地方环保压力层层递减,甚至中断在“最后一公里”。为此,必须强化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让制度撑起环保的脊梁,从政策上为环保工作提供支持。
树立环保意识,强化责任担当。为何会出现市长急了县长不急,县长急了镇长不急的情况?这就是对环保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干部的理念没有得到转变,还是一味的追求GDP,忽视环境,还是一味的纵容污染企业肆意妄为,甚至有的干部为污染企业求情,企图得到“法外开恩”。殊不知,当前已容不得这样的企业存在了,落后产能必须得到淘汰。这就需要干部要有大局意识、环保意识,要主动作为,要敢于面对污染企业,要敢于对制污企业说不。
久久为功,方能山清水秀。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业,环境质量提升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一早一夕便可促成的事业,也不是某个人或者几个人便可完成的工作,这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全社会所有的人都参与其中,这样方能出现山清水秀的景象。
(作者址地: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