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在职人员竟成扶贫对象 多名干部被问责。(4月30日 中国网)
从报道来看,礼泉县、旬邑县个别村违规将不符合条件的在职人员列入扶贫对象,虽然及时得到纠正,相关人员受到相应处分,但对于整个脱贫攻坚工作来说,教训是深刻的。
将个别在职人员列入扶贫对象名单被扶贫,与前些年流传的“开着奔驰吃低保”不正常现象有得一比,都是搞错了扶贫对象,玩了一把“肥肉上添膘”把戏,如不遏止这股歪风邪气,脱贫攻坚工作则难以彻底实现中央战略目标。
扶贫,扶贫,显然是要帮扶确有困难的群众,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强化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加强劳动技能培训,让他们增收有路子、常年有收入,通过帮扶,让他们甩脱“穷帽”,走上小康之路,这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责任团体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所在。
众所周知,贫困线是国定、省定的,但在一个村里,哪些群众收入在贫困线下,哪些群众收入高于贫困线,哪些群众有些什么收入,什么支出,乡村干部显然是知情者。而将在职人员纳入扶贫对象范畴,唯一的解释就是在脱贫攻坚中有人弄虚作假,让真正困难的群众没有得到亟需的帮助。
其实,部分乡村干部故意将一些在职人员“塞进”被帮扶对象名单,暴露了对象识别不精准的问题,扶贫名单没有经过公示就上报到乡镇,乡镇没有严格严审,也就层层上报入库,有道是:“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让党的政策阳光雨露没有下到真正困难群众的身上。
说白了,把在职人员弄进扶贫大名单里,应该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优亲厚友,乡村干部“打擦边球”,让在职亲朋好友混进困难群众队伍,享受了不该享受的优惠政策;其二是把在职人员纳入扶贫对象名单,毕竟在职人员经济基础与贫困群众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检查时容易过关,脱贫攻坚工作更容易“出成绩”,这是政绩观出了问题。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确定重要战略任务,全国还有数千万困难群众需要得到及时救助、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更须以咸阳部分乡镇弄虚作假事件为戒,守住政策底线,下真功夫、真投入、扶真贫,让广大困难群众得到真实惠,稳步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