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一年,又到了油菜等作物的收获季节,秸秆禁烧依然成为悬在基层干部心中的一把利剑。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没有最严只有更严的防控措施,甚至到了立法的层面,但秸秆禁烧仍没有“禁”住。
该不该“禁”,毫无疑问“应该禁”。焚烧秸秆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造成空气污染,对人与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胁;会对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造成严重影响,易引发火灾,破坏土壤结构,且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老百姓知道不该烧吗?通过这么多年的宣传,大部分老百姓都知道这个道理。那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为何还“明知故烧”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现在农村使用的主要能源“石化化”“电力化”;机械化的广泛普及,牲畜数量大量减少,秸秆转化为饲料的需求大幅降低;秸秆纤维素含量高,直接还田无法及时腐烂分解,影响下季的耕种;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田地一般由留守老人打理,没有力气将秸秆转移堆放;秸秆利用企业偏少,且秸秆集中程度差,综合收集利用成本偏高,特别是运输距离远的地方。诸多原因,造成秸秆无害化处理成难题。
笔者认为,要想尽快摆脱“有禁不止”的窘境,唯有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尤其是重在“疏”上下功夫。比如:是否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秸秆粉碎后还田的经费问题,既解决烧的问题,又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粮食增产,何乐而不为?是否可以建立健全秸秆再利用利益补偿机制,让企业、群众双获利,也就解了烧的难题;是否可以在发展循环农业上想办法,把人见人嫌的秸秆变为肥料、饲料、燃料、食用菌基料、造纸原料等。
秸秆禁烧和回收利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必须联系起来看。必须要为农民疏通变“秸秆”为“真金”的渠道,摸索出一个让农民舍不得焚烧秸秆的双赢举措,秸秆“禁烧令”屡“禁”不止的窘境抑或才能彻底扭转。
(作者地址:北川羌族自治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