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骗补得逞的不正常与正常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26 录入:19 ]

通过虚报蔬菜大棚面积骗取国家财政补贴资金123.33万元,造成国家重大经济损失。近日,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骗取补贴的白沙县男子廖某作出宣判,维持一审法院判决,以诈骗罪判处廖某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10万元,同时继续追缴剩余赃款。(新华社4月23日)

用“不正常”与“正常”,来形容报道中通过虚报蔬菜大棚面积骗取国家财政补贴资金这一事件,一点都不为过。它的“正常”在于,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见的结果,却又能不期发生,而且这样的同类事件曾多次似曾相识地出现过;它的“不正常”在于,相差100多亩的测绘补贴,咋就能这样轻而易举的到手?缘何发现骗补的是“远水”而非“当局者”?是谁让国家财政补贴原本“精准化”的利好大事“跑、冒、滴、漏”。那么,是骗补者过于“高明”,还是“远水真能救近火”,抑或是“当局者迷”,着实值得捋一捋。

细究之下,骗补得逞的操作手法几近简单:“在县农业局组织的大棚验收中,实际测量面积只有100余亩。而问题是参与验收的测绘公司正是骗补者之前聘请的公司,两者串通把虚假测绘的267亩测绘图替代验收时的测绘图交给县农业局。按照每亩补贴1万元的标准,廖某轻松获得267万元的财政补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虽然,最终在财政审计下骗补的事件得以水落石出,相关骗补人也受到绳之以法,事件似乎也应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再无什么不妥,再无什么可以追问追究的了。但笔者只想弱弱一问,假以下次再遇上如此笨拙骗补,是否也是这样“正常”与“不正常”处置?

“崽花爷钱不心疼。”其实,一直以来骗补行为不乏少数。总有一些人持有“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的错误观点。如骗取出口退税、骗取家电下乡补贴、骗取种粮和农机具补贴、骗取农民工培训补贴、骗取国家节能补贴,虚报灾情骗取补贴等等如是。个中,既有企业和个人所为,也有政府部门所为。诚然,相关制度不健全,如政府补贴信息不公开,监督环节未能及时跟进,补贴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取得了什么效果,没人知道。事后审计无法从源头上起到预防作用这是原因之一;再者,很难看到对于财政补贴被骗,政府部门或是相关责任人到底要负多大责,受到何种处罚。或许这是财政补贴屡屡被骗的的关键原因。说白了,没有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应该说,上面政策是好的,落实到下面变样,主要还是因为国家的各种补贴政策在中间传达的过程中不详细公开,所以才导致不少地方对一些惠农的好政策不知晓、看不懂、不会用。为此,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于像这类的骗补,首先必须强化政策公开的制度性约束,建立和完善农民补贴的信息网,只有首先让老百姓彻底了解有哪些补贴项目、金额是多少,才能对相关补贴进行有效监督。其次,对于相关的各类补助,公示上墙,减少可能的暗箱操作。再者,完善财政专项补贴的审批、发放、监督、检查的流程,加大对相关责任人的惩处力度,让违规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一言以蔽之。国家财政补贴它是国家财政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对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骗补得逞的“正常”与“不正常”,都是公众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对于骗补,笔者相信,只要不断升级完善所有监管链条,严字当头,让查处成为必然,让追责成为必然。定能终结这类骗局,让财政补贴好钢用到刀刃上,体现国家扶持政策的本意,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各阶层和谐共进,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