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域跨度广,南北、东西的地理环境、气候、水温等等的差异特别大,出现千差万别的农业。我在《智慧东方一书》做了一定的分析,也讲述“小农业、大思维”案例。现总结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通用模式。
第一步,接地气。在乡镇或农产品集中的地方,开辟简单的服务场地。比如几间房,一块空地等等,谁有帮助农民将农产品卖出去的办法,就交予谁使用,通过他们去召集各类人员,形成小型的农业服务聚集区。对农业聚集区也可以提出一定的目标,比如初期,可以规定帮助销售10%的目标,以后逐年提高。至于帮助卖什么产品,由服务主体与农民互动,自行决定种植、养殖什么。
理论依据是:促成服务有形三要素结合,形成农业发展的机制。实践支撑:案例“小农业,大思维”。
第二步,由各乡镇的农业服务聚集区组成合作社、协会、联盟等形式,集成起来,共同组成推销联盟。
其主要作业是将零散的、分散的农业生产能力整合起来,变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自然就获得了区域农产品“话语权”,用以稳定农产品价格。
稳定的农产品价格才能够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和农民获取更多的报酬,去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区域农业优势或品牌优势都是话语权之上的表现,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第三步,走出去。
在大城市、主要农产品消费地,建立区域农产品供应中心。稳定的渠道、稳定的区域优势加上稳定的价格,自然形成强有力的营销中心。
区域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再怎么强大,总是受季节、土地的限制,供应量也是有限的,内在规律就要求,经销商需要提前间入,才能够获取的货源。
于是,定制化的农业时代就来临了。
定制农产品生产,自然就是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