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人类社会大致经历或正在经历采集渔猎经济、农牧业经济、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或曰服务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形态。不同的经济形态,反映了不同时代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构和特点,可以比较客观全面地表述人类社会经济文化与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岁月里,采集渔猎时代占到了99%,可以说,采猎经济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一种经济形态。这一时期,人类的生存方式与其它动物没有太大差别,还不存在“人猿相揖别”的客观条件。
对人类文明具有奠基地位并产生重大作用与影响的,当数农业经济时代。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利用自然发展到改造自然,用劳动生产所需要的东西,由此“人猿相揖别”。
农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由攫取到生产、由适应到改造的进步。农业生产的相对定居,农业劳动的季业性特点,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科学发现与文明创造,促使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
工业是“用自然物资制造物品的各项事业”。工业社会既是在农业社会长久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更是对农业社会的超越。近代以来,人类所享用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有赖于“工业革命”的成就。尽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近现代城市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但它毕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为时甚短,所以,截至目前,工业与城市文明还没有完成替代农业文明的全过程。
受传统思想与文化影响,人类文明呈现出民族、地域、产业、宗教的多样性特征,工业与城市文明不足以全面反映人类文明形态。至于后工业经济时代,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工农业不断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离开实体产业,信息与服务产业再发达也无法解决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所以是否存在真正的后工业时代还是一个值得斟酌与探讨的问题。
总而言之,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初级形态是非常落后的,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和技能积累,是一个漫长过程,常常需要成千上百年的时间。因此,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和基础产业也是一个缓慢过程。
某种意义上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农业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母体,深刻影响着数千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樊志民: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规划办史学专家组成员、民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杨凌区政协委员等职。大农圈特邀驻场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大农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