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唤醒熟睡扶贫资金 用好每分“救命钱”

[ 作者:陈杰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2 录入:吴玲香 ]

据审计署网站消息,审计署昨天发布《2016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对此解读时表示,审计发现,一些地区和部门在重大政策、“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落实中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其中,10个省的部分市县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不到位,有2.37亿元扶贫资金闲置。(新华网  318日)

近日,审计署在发布《2016年第四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时就推进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公布。内容涉及7个省的9个县(市、旗)在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10个省的部分市县扶贫资金统筹整合不到位,有2.37亿元扶贫资金闲置;5个省的15个单位和多名个人套取、违规使用扶贫等资金1238.03万元;5个省的21个产业扶贫、饮水安全等项目推进缓慢或效益不佳,涉及资金7477.13万元;河北省、四川省、贵州省的3个县在扶贫项目实施中存在违规招投标等问题,涉及资金6229.64万元。从发布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扶贫领域的扶贫资金上,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扶贫资金闲置、扶贫资金违规使用的现象。这些被闲置“熟睡“的扶贫资金何时醒来,成为了广大贫困群众的期盼。

扶贫资金闲置性质是恶劣的。与被套取或违规使用相比,扶贫资金被闲置,看似钱还在那里,性质并不严重。但事实上,扶贫资金的闲置,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相关工作的停滞。尤其是在距离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的关键时刻,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扶贫资金不仅寄托着贫困地区人民改善生活的希望,更承载着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量资金趴在账上“熟睡”,不仅增加了资金的占用成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影响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耽误了发展的机遇和扶贫战略的推进。影响不可谓不大,损失不可谓不多。在一些地方贫困程度还很深、扶贫资金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好用足,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一个效率问题,也是公平问题,更是一个政治要求。

要在2020年让全部贫困户群众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全部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没有商量走展余地的责任。2016年在扶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1000多万贫困群众顺利脱贫,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广大扶贫干部的功劳,是为扶贫工作不懈努力的广大人民的功劳。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一些地区在扶贫工作上仍然出现不少问题,其中就有扶贫资金被闲置的现象,那么为何会出现大量扶贫资金被闲置,而且数额庞大?一是缺乏科学决策。有些地方在申请项目资金时不搞科学规划、一味贪多求大,导致资金到位后和基层实际不符难以实施;二是使用规定的制约。“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这是中央的规定,虽然之后也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实践中基层往往难以突破这些规定进行有效整合,造成“不能作为”;三是问责机制缺位。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问责机制,导致有些部门在推进扶贫工作中,一旦遇到阻滞或者困难,就任由资金闲置也不想办法解决。

唤醒“熟睡”的扶贫资金势在必行。针对闲置的扶贫资金该收回的要及时收回,该解决的要立即解决,既要清旧账,也要防新账。从事先、事中、事后、事外多方着力。把好审批关,坚持科学立项、科学规划,从实际出发,对申请资金与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审核,同时要加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对已批复执行的项目和预算,主管部门要及时督促执行,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另外,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扶贫领的监督执纪,开展多轮次、滚动式的重点督办,不断强化通报曝光,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精神,对扶贫资金被闲置或被虚报冒领或违规使用问题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层层传导压力,分解责任到扶贫的具体部门,形成持续震慑。

扶贫开发,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已发出总攻令:“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总攻的号令已下,要打赢这场攻坚战,既需要精准施策、上下同欲,更需要严谨的制度和纪律,在冲刺的道路上保障每一项政策落实到位,保证每一分资金用在脱贫攻坚的刀刃上,保证每一分“救命钱”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作者址地: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