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杜绝虚假脱贫还需脚踏实地不忘初心

[ 作者:陈杰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13 录入:吴玲香 ]

当听到李希代表介绍辽宁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工作时,总书记问:辽宁现在还有多少贫困人口?李希答:还有50万。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扎扎实实,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人民网)

 “我们的时间表就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几年时间,不要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这样的提前就容易掺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扶贫干部的谆谆告诫,也是对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的殷切期盼。

看到显著成绩时,别忘了隐藏的问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就“脱贫攻坚工作”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2016年我国共减少1240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2016年查处了1.6万多个问题,处理了1.9万多人,检察机关处理了1800多人,省级发现的问题处理了100多人。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去年也处理了1000多个问题、1000多人。”可见,虽然脱贫攻坚开局良好,但不可否认在扶贫领域依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扶贫干部为挣表现、表功绩在脱贫工作上“做文章”,从而出现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顺利实现全面脱贫,还严重的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落实责任时,更需要严格评估考核。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曾表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要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脱贫攻坚的任务是非常重的,如果稍微松懈,工作不认真,推进不严谨细致,被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牵着鼻子走,全盘工作就难以取得成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无从谈起。没有严格的评估考核办法,脱贫攻坚工作就容易滋生懒散拖沓,滋生不尊重客观实际的造假案例,滋生“闭门造车”的造假数据,滋生形式主义等,凡此种种,都不利于脱贫攻坚的决胜作战。因此,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抓解决,从而实现真脱贫、真扶贫。

脚踏实地,才能立足实际,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中,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在一些地区或多或少的存在,对这些“虚假”现象,必须严肃查处。事实上,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不仅脱离群众实际,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切身利益不符,扼杀这些地区和人口的发展希望,而且,还是对政府工作公信力的损害,降低政府工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护航精准扶贫,在严肃查处上下功夫,就要实施“精准监督”,对弄虚作假的一律严肃处理。要抓住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源头,及时发现问题,该整改的要立即整改,该问责的要迅速问责,决不允许“假货”横行于脱贫攻坚工作中。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早已吹响,各级党委、政府更是立下“军令状”,发出号令、确定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誓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贫困群众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真正走出了贫困的泥泞,真正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那样才是脱贫攻坚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才是中央、国务院真正想看到的情景,也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衷。

(作者址地: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