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莫把“送温暖”这本好经念歪了

[ 作者:赵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3 录入:吴玲香 ]

新春时节,某单位集体下乡送温暖。大部队40多人,三天活动两天在路上,走访贫困户、看扶贫项目、帮扶签约加起来不过半天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样的慰问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变味。(人民日报 226日)

扶持困难群众的生产,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让困难群众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真切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一些地方送温暖活动声势大,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摆官架子,耍花架子,甚至惯例作秀,把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关怀视作恩赐,背离了“送温暖”的初衷,把好经给念歪了。

送温暖,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务实为民的服务形象,怀着一颗真心,以真情换感情,切忌流于形式主义、走过场,更不能成为应景的作秀。所以,笔者认为,“送温暖”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制度,让困难群众时时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莫把“送温暖”的好经念歪了。

“送温暖”要坚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开展送温暖,不仅是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更要帮助困难群众尽快走出困境,脱贫致富。各地党委政府应坚持求真务实,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文化、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使困难群众获得更好的生存技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

“送温暖”要坚持少作秀,多雪中送炭。群众的困难各不相同,困难群体对于送温暖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一些人需要米面油,一些人更需要精神安抚和慰问,各级党委政府要避免对群众具体困难的漠视,应全面关心和考察群众困难的原因,坚持对症下药,摒弃一股脑的都送米送面送红包,真正将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送温暖”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举措,是一项被实践证明和社会认可的“民心工程”。所以,“送温暖”的每一位领导同志都要设身处地替为困难群众着想,结合实际帮他们制定落实解困措施,从而使他们尽快地脱离贫困,确保送温暖活动取得实效,切莫吧“送温暖”的好经念歪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