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基层青年干部的诗意

[ 作者:曾博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3 录入:19 ]

中央电视台策划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如一缕清风风靡全国,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武亦姝、彭敏、陈更、陈淼淼等参与者气定神闲、妙语连珠、诗书满腹,令全国观众击节叹赏,他们大多有着优厚的生活环境、科学的培养规划、温馨的成长历程,但缺少必要的曲折经历,对中国诗词的理解偏向于字词所营造生硬意境,少有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诗词,难免有所遗憾。但家境贫寒、经历坎坷的抗癌农民白茹云对中国诗词的理解可谓透彻入里,将诗词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合二为一,真正将诗词作为支撑力量,也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用诗词予以表达,可以说,诗词让她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赢得了人生的尊严。

诗词的力量是巨大的,她激励人、感召人、更成就人。南宋爱国词人陆游一生坎坷,多次被朝廷削职罢官,但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北宋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后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复杂感情;白居易被贬江州后让不忘忧国忧民,继续抨击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存在,成就了《琵琶行》这一经典之作;陶渊明多次出仕、入仕,最后选择归隐田园,结合人生感悟创作了《桃花源记》这样巅峰的田园散文辞赋。

作为诗人,他们或是放荡不羁,或是沉郁寡欢,或是千杯把酒,或是甘于隐匿;作为官员,他们身上无不彰显着民生情怀、爱国赤诚,他们的伟大因为诗词,也因为一种诗意的情怀。

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急躁的快节奏生活难以容下那股清泉般的诗意,尤其是基层青年干部,他们大多数都背负着沉甸的思想包袱,认为基层的工作生活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没有宽阔的大马路、没有琳琅满目的步行街、没有城市大机关的优越,“逃离基层”俨然成为基层青年干部最优选择。诚然,整天面对素质不高的群众,毫无新鲜感的督查,渺茫的政治前途,办公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终而复始的状态,或许会令刚出“象牙塔”本以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青年人大失所望,于是心生“逃离基层”的强烈追求。

基层真的没有“诗意”吗?换个角度想,就会发现即使身处“陋室”,“诗意”也无处不在。

基层经历是一种值得咀嚼的成长“诗意”。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在陕北插队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与当地群众一起打坝、修沼气、放羊,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说道“当时跳蚤搞得我们痛不欲生。我皮肤过敏,跳蚤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脓包,全身长疮啊,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严重到我们把六六粉撒到床单上睡觉,否则治不住跳蚤。三年以后没事了,硬扛过来了……”,总书记的那段时光也经历了眼泪、迷茫,但他踏踏实实的走过来了,才有了“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意感悟。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领导,更需要一个个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去推动国家的进步,青年干部应将基层的经历当做是承担今后大任的一种艰苦淬炼,尝遍人生的寂寞、苦闷、迷茫,踏踏实实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浇灌在生机盎然的基层土地上,留作今后细细品味的诗意历程。

基层点滴珍藏着有待发掘的甜谧“诗意”。在老同志的谆谆教导下所获得的工作经验、妥善解决了位来访群众的实际问题后得到的一句感谢之言、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到深夜完成上级任务后的轻松愉快......这都是工作上的“诗意”;春日里,三五好友,徒步垂钓于静谧的农田湖畔,沐浴在春日温暖的恬适,冬日里,寝室生起简易炉灶,炖上香喷喷的土菜,品酒把话,指点江山,畅谈未来,远离喧闹的城市,留给年轻干部更多的单独思考空间,这是生活上的“诗意”。其实诗意的生活有时并不存在表面,需要青年干部用心、用情去品、去悟。

基层改革实践饱含着自豪的“诗意”。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等,众多基层的重大改革正在稳步实施,汇聚成一股强劲的改天换日的改革潮流。这些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在基层落地生根,需要每一名年轻基层干部亲身参与,发挥聪明才智,遵循改革步伐,为基层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看到基层社会的点滴变化、看到基层群众因改革绽放更多笑容时,作为改革实践者,“功成必定有我”,诗意般的满足感不禁油然而生。

诗和远方同在,换个角度,诗意就在脚下,也在当下。

作者单位:湖北省京山县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