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新华网 2月22日)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国家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实现这一承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着言必信,行必果这一优良的传统,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也始终没有背离这一信条,这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建立新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翻看《党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对党员义务的规定中就有“言行一致”的描述;而党内政治生活也有一条准则是说“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党的作风建设“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中,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中,都突出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做事与做人相统一。这也是我们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摆脱殖民命运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重要法宝。
言必信,行必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党员领导干部言必信,行必果的作风不无关系。正是他们这种敢于担当,言必信,行必果的工作作风,让脱贫攻坚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尽早、及时的脱贫致富。
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履职境界。“当官不为民着想,不如回家种红薯。”就领导干部应尽的一种履职态度和达到的履职境界。邓小平同志曾就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所以,领导干部“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要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官”,办好为人民服务的事。习近平也曾说过“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一名党员干部,既然当了官,就不能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而是应该多下基层,多与人民交流,在基层一线集民意,解民困。像焦玉禄、兰辉等一大批党员干部,在自己的岗位默默无闻地履职,干好自己的工作,要像他们一样,心系群众,为人民做每一件事,对人民群众的事情坚决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道德修养。“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这句话可以看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群众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领导干部,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有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这也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这样才能无畏,腰板才硬,才能不为人情所困,才能坚持原则,才能坚决和不正之风做斗争。
无论是在脱贫攻坚还是在日常工作中,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需要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工作作风,都需要做到言行合一,这样才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作者址地: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