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新春慰问应重在“慰”贵在“问”

[ 作者:刘卫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6 录入:18 ]

“要慰问一个人,我们得事先找好三个人备着。”说起此前的春节慰问,一位在乡里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很是感慨,“慰问之前,上面会先打电话通知,要求找特定的慰问对象,我们再根据要求,找到这样的人,一般来说是‘1∶3’。”通过新春走访,记者了解到, 以往一些地方在新春慰问群众的时候,大多有老“套路”。(2017年2月3日 人民日报)

近年来,每年春节临近,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下农村、下基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困难职工,给他们送去大米、棉被、年货等物品和慰问金,但时下的一些节日走访慰问却是“慰”而不“温”。有的领导借口慰问对象多,往往是问个好,握握手,照个相,留个影,慰问品一送便算了事;有的单位领导借口忙,往往是派人或托人将慰问品送到慰问对象家里,就算完成任务。我们不禁感叹:,待了没有五分钟,说了三句话,一群人等了一个小时;走这样的过场干嘛?

个别领导干部慰问时重“慰”不重“问”、访贫不解困,走马灯似的把慰问金或慰问品一放,就此了事。作秀式的慰问活动,将慰问工作变了调、变了味、变了样。有些慰问几乎变成了威风凛凛的“威问”,根本无温暖可言。更有甚者,干脆把慰问变成了“伪问”,分明是在摆谱、作秀,把真正的目的放在了渲染气氛上了。对此,困难户有想法,老百姓有看法,基层也有怨言。

春节慰问,是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亲民之举。其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慰问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就业不稳定、工作生活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人。应重在“慰”,贵在“问”。要通过慰问活动,让慰问对象得到慰藉,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通过问困难、问心声、问期盼、问建议,让领导干部得实情、得民情、得社情,以更好地改进工作,心系民生,加快发展。只有领导干部同慰问对象交谈、交流、交心,才能达到慰问活动的初衷。

要用真心去慰,用细心去问。用爱心去帮。领导干部要利用慰问这个难得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间,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和风细雨般与群众交流沟通,绝不能以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以盛气凌人的姿态,以敷衍塞责的作风去走形式、做样子,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目的去送真正的温暖,让困难户拮据的生活得到救助、脆弱的心灵得到慰问。

作者地址: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