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朱启臻:政府强制规范对农村红白喜事治标不治本

[ 作者:朱启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9 录入:吴玲香 ]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天价彩礼、高额的份子钱,已经成了很多农民生活的负担。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也是很多农村地区头疼的问题。最近,河南省台前县就下发了一则《指导意见》,对红白事的彩礼、酒席等标准提出了规定。

《指导意见》提倡喜事新办,并且要求对彩礼进行控制,彩礼总数要控制在6万元以内,喜宴的酒席也控制在10桌以内,车辆总数控制在6辆以内。这些规定将被列入当地村规民约规定的红白事相关标准,如果有村民拒不遵守这些规定,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要第一时间介入制止。另外,根据实际情况,村里也可以采取负面曝光和集体不参与其红白事等方式对其进行惩戒。

地方出台这样的政策本身是出于好意,天价彩礼也确实应该管一管,但是这些规定能不能落实,在实施过程中有没有难度,也是大家担心的问题。县级政府出台规定,对农村红白喜事进行规范,这种做法真的能把问题根除吗?对此,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政府采取强制规范、甚至惩罚措施对农村红白喜事进行控制,是治标不治本的,农村红白喜事的习俗来自于农民自身,不是一纸规范说改就能改的。

朱启臻:很多地方红白喜事确实已经变成了农民的负担,去年我们在云南做调查,发现贫困地区最大的负担就是红白喜事,我们提出能不能不参加红白喜事,把一年好几千块的花费用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老百姓不同意,他们最大的快乐也来源于红白喜事,挣钱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生活、为了高兴、为了快乐。所以没有必要通过任何的规章制度来限制人家的规模。这种限制也是限制不了的,限制不能超过十桌,那就多办几次,化整为零,你管的了吗?以强制性的办法也能管的了一时,也是不可持久的,而且让大家反感,甚至破坏应该有的一些文化传统,所以强制的办法是不可取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红白喜事确实已经成为很多农民的负担,地方放任不管也不是办法。那么,基层政府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起到实际作用呢?对此,朱启臻认为,面对这个问题,基层政府不能急躁,必须通过耐心的引导宣传,潜移默化地让村民的观念发生变化。同时,官员自身也必须起到表率作用。

朱启臻:作为基层的领导,通过行政手段也好,通过民约办法也好,对民俗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做引导和宣传就可以了。比如可以引导,在红白喜事上,保留很好的形式,淡化钱财的观念,不要攀比。通过红白喜事的理事会、村干部来做些宣传和表率,不能靠强制,强制也不会有什么实际的好的效果。指导、宣传,是潜移默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央广网201715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