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村“会荒”缘于基层懒政

[ 作者:涛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30 录入:16 ]

“近些年,农业税不收了,计划生育不像过去那样抓了,村民一年到头很少开会。”在青海东部一些农村,村民们甚至记不清最近一次开会是什么时候。(12月27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农村召开会议,旨在向下传达学习相关精神,抓好阶段工作研究部署,让基层农民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及时向上反映这些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和落实情况,是农村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主通道。

从这些年农村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哪个村村民会议开得好,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就多,村里的发展变化就大;而在出现“会荒”的村,村里矛盾尖锐,干群关系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会荒”显然成为了干群信息交流的中梗阻。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缘于基层部分村干部出现了懒政行为,忘记了当初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服务宗旨,认为有些会开不开无所谓,意义不大,少一事不如多一事好,故而对上级的会议不传达,对村民关心的事情不回应,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缺乏总体的思考,对上级安排的工作也只是停留在过“检查关”,搞“临时突击”上,致使村民参与村级会议的热情不高,于是乎陷入恶性循环,“会荒”现象愈发严重。

农村“会荒”应该引起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政部门,有关加强党的建设,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会议倒是不少,然而在各地农村基层“会荒”容易造成农民对上级的精神不了解,对涉及村集体利益的大事不知晓,对法律知识一问三不知,甚至发生对党和政府的一些方针政策产生误解、抵触等现象,不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也是造成干群不和谐的诱因之一。

根治“会荒”要对症下药。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在农村召开村民会议,确实面对一些“召开难”的实际问题,例如很多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在村庄的大多数老人妇孺,有的甚至成了空心村,组织村民会议的难度较大。难道这些就能成为村干部“懒政”的理由?其实不然,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满意是首要任务,基层干部如果都能够直面问题,强化主动作为,找准问题根源,对症下药,那么还会有基层“会荒”吗 ?于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对村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严格杜绝干部“懒政”现象是关键。

一是要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把那些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一心为民的能人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选强配强村级班子。二是加强村级干部的培养教育,由县、乡镇定期对村干部开展培训,提升其带领村民致富和发展村级经济的能力,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整治不作为、乱作为等歪风,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一心为民上。三是结合村情,运用现代媒体,在本村建立QQ群、微信群等,开设党建设课堂情,讨论村级发展规划,或采取居民小组坝坝会、广播会等方式,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调动村民关心村务的积极性,在村道修建、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中献计出力,从而改变了村容村貌。

开垦基层“会荒”,需要抓住农村干部这个关键,强化干部主动作为,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这样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走进群众心坎里,让农村“会议”成为打通民心的“心路。

作者单位:盐亭县审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