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求“挑刺”当真心实意》,说某部门制定了一份活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前,向下属单位征求意见。下属单位认真研究,提了几条修改意见,没成想被告知方案内容改不了,因为“领导就是这样定的”。并指出:有些部门却把征求意见当成走过场,只以领导意志为修改参照,习惯性忽视收到的有益反馈。长此以往,考虑到“提了也没用”“提法不顺意,可能得罪人”,被征求意见的对象往往集体“失声”,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也无形中消解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是制定科学决策的有效途径,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规定的必要程序。因此,各级各部门在制定决策、方案时,一般都要将“初稿”交下级或群众“审查”,美其名曰“征求意见”。但是,有的领导只把这项工作当纯粹的“程序”,对群众所提的意见、建议视而不见,有的还给提得尖锐一些的群众“记上一笔”,说不定还要“秋后算账”。这样一来,下级或群众“看透”了,就干脆来个“不表态”。下级或群众集体“失声”,上级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说群众没有意见,是他们“审查”通过的。
这种现象在广大基层尤为突出。倘若不“征求意见”,“程序”上过不去;采纳群众意见,有违“领导意图”;以“征求意见”为幌子,让“伪民意”作为自己独断的说辞,如意算盘倒还打得不错。这样的作派,其实就是对民意的践踏。就好比一些地方的选举一样,名义上每位选民都“自愿”投票,实际在选举之前,有些领导就要逐级下达“密令”,要保证某人“高票当选”,于是各类人员分头行事,既要达到“组织意图”,又不要显山露水。可见,这样的选举还有多少真正的“民意”。
“征求意见”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当局者迷”的弊端,让“旁观者”来“挑刺”,以期制定出科学的、接地气的决策、措施;“民主选举”的目的,就是要真正体现出百姓的意图,选出能够代表民意的代表、能够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干部。倘若在“征求意见”时集体“失声”,在“民主选举”中屈从他人,那就真有些“万马齐喑究可哀”了。难怪在闲谈中,有的百姓总是一副对政府“不信任”的态度,说一切都是“走过场”。很显然,这就是明显的失去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据记载,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会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可见,孔子认为百姓的信任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胜过了军备和粮食。因此,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千万不可失去,一旦失去,是很危险的事情。
民众在“征求意见”中“集体失声”,那是对政府部门“公信力”何在的考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就是要求一切以民生为重,人民有了好日子,对政府的“公信力”就具备了。而如何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其决策、措施就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而不是去践踏民意,欺骗民意。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任何不顾民意又要假借民意的行为,都是“失民心”的行为,必须摒弃、根除,让“公信力”回归,经得住民众“考问”。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