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法院能“赖账”七年依仗的是什么?

[ 作者:萧可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09 录入:16 ]

7年,24000元,这是济南市民曹娟(化名)挂在嘴上的两个数字。(新京报,12月8日)

日前,一则“山东一法院欠饭店2.4万元7年才还”的新闻一经曝出,便在舆论上引发了强烈的讨论。在人们为饭店老板终能要回饭钱而感到宽慰之时,也对该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表现感到十足的失望。一个看似并不复杂的事件,背后揭示的却不仅仅是曹女士艰苦心酸的追款路,更是在全社会共同打击“老赖”的今日,一个堂堂的国家机关、人民法院却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老赖”给全社会带来的信任冲击。

毫无疑问,饭店老板曹女士在此事件中也应该负有小部分责任,若是在最初她能够在“工作餐”支付方式以及支付时间上与对方达成协议,拒绝“挂账签单”的话,想必也不会导致后来的“7年追款”的辛酸与无助。但是,曹女士的妥协又能够轻而易举的被大众所理解,谁都知道对于一个小本经营的饭店,一张由“法院”开出的“长期饭票”有多么举足轻重的意义。当法院工作人员向曹女士提出该项“动议”之时,换成是谁都会毫不迟疑的答应下来,毕竟对方既是“常客”,又是“国家公职人员”,更为关键的是“法官”!

不得不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已经被逐步腐蚀,因此“挂账签单”无疑也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然而,曹女士之所以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去为法院提供“工作餐”,毫无疑问是考虑到法院背的“公信力”。而法院就餐职工之所以能够在曹女士的饭店长期以“挂账签单”的方式消费,必然也是依仗着自己背后有法院“撑腰”。

笔者认为,曹女士虽然有责任,但是却事出有因情有可原,而法院一方长期以来对讨要饭钱的曹女士“推诿扯皮”,亲手导演了这个长达7年的“拉锯战”,实在让人心寒。同时,若非媒体介入,不知道曹女士的维权追款路还要走多久!

作者单位: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