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读罢重庆开州区九龙镇双河村“多面人”陈昌华的故事,心中感慨万千。为了脱贫,陈昌华诠释了于公最忘我的“干事人”、“原则人”、“冷漠人”形象。他“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无论在任何岗位,都会为脱贫尽最大的责任”的豪言壮语仿佛真真在耳边响起。让人心里为之一震,确实——脱贫攻坚战,任重而道远,长久是关键。
众所周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远离贫困,如今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现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中央已全面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拨资金,给政策,指路子,全员参与,精准扶贫。在当下脱贫攻坚时期,如“双面人“陈昌华潜下心来,下足功夫,为脱贫工作奔走,不脱贫不撒手的有担当、有想法、有原则的干部还有很多,但是在脱贫攻坚中因缺思路,走过场的也还是不少。笔者曾听说一个扶贫现场会,企业负责人介绍经验,做法是在农村建基地搞食用菌大棚,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变身“三金”农民。如果单算收入帐,一年就脱了贫。但走马观花后、热热闹闹的观摩一结束,潜入贫困户中一细打听,才真正得知农民的真切感受:技术难,投入大,一个棚光菌棒就要3万元,还不说培植养护、宣传销售等其他成本费用,要想接手真不容易。如此案例,不免有扶富不扶贫的嫌疑。
纵观农村,党的惠农政策那是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真心拥护的。为此,其实贫困户不外乎是体弱多病致贫、上学缺费致贫、无劳动能力致贫、好吃懒做致贫等情况,如若像上面这种方式,找一些不长远的、离老百姓愿景太远的方式,老百姓融入难,长远发展、长久脱贫就更难。如果企业一旦撤离,老百姓就又要滑向贫困的深渊。
照此看来,脱贫攻坚,我们的干部就不能只想着“脱贫的数据”,一味地只顾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还是要从长远考虑,像“多面人”的做法一样,深入群众,走村访户,一户一对策,对诊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困难,谋求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